“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
全书前三个手札以第一人称代笔,仿佛是灵魂的倾诉,当知道作者太宰治自杀死去之后,我决定重新在翻阅一遍。
第一二三手札从一个孩提时代开始,到青年,到中年。我很好奇一个聪明的孩子是如何痛苦的长大的。
随着细腻的心里描写,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天真无邪的想法,几件小事就像每个自己小时候的记忆一样,有时甚至误以为是自己的日记。
然而,我没有那么悲观。
01 吃饭
对比作者的智商,我们小时候蠢笨得快乐,较城市极其落后的80年代的农村,物质的匮乏,让我们知道“饿”。
这大概是灵魂和肉体在打招呼,她们之间的沟通:肉体服务灵魂,告诉灵魂,‘主人,我饿了’。
然而,阿叶的饿,是装出来的,为了应付家人的催促,以及像正常人一样的表现。
“当然,我也很能吃,但我不记得,有哪次是因为饥饿而吃的。我爱吃的,是那些看来很少见的珍馐,或是貌似奢华的食物。还有去别人家时,对于主人端上来的食物,就算不喜欢我也要咽下肚去。在孩提时代的我看来,最痛苦难挨的莫过于自己家用餐的时候.”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因为贪玩而不爱吃饭的孩子,姐姐的儿子九岁了,有一次很认真的问我,为什么要吃饭?
我的回答也是:不吃饭会饿死之类的。
“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句话在我听来,无异于一种讨厌的恐吓,但这种迷信(即使到今天,我依旧觉得这是一种迷信)却总是带给我不安与恐惧。“人因为不吃饭就会饿死,所以才不得不干活,不得不吃饭。”——在我看来,没有比这句话更晦涩难懂,更带有威吓性的言辞了。
外甥是在我们身边长大的,看着他淘气、挨打,哭嚎,流泪,伤心,无奈,欢跳,大闹……
如果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人性的展现便是最原始纯真的。
太宰治笔下的儿童内心的看到的世界,那个大人给的所谓爱的世界,着实的可怕,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无助的。
很庆幸,我可以生长在母慈父爱的原生家庭里。这样的我要努力会给孩子一个慈爱陪伴的童年。
很庆幸,我笨拙无知并努力奔向新世界。这样的我打扫房间做饭洗衣,祈祷一切会越来越好。
很庆幸,我荣辱不惊甘于平庸。那么,这样的我照顾孩子的童年才充满耐心。
02 交友
初中以后的阿叶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生活圈,步入大城市东京以及他的寄宿生涯。与家人不同的伙伴成了他逃避孤独的法宝。
总而言之,我缺乏那种在无亲无故的宿舍中独立“生活”的能力。我感到兀自一人待在宿舍房间里是那么可怕,仿佛顷刻间就会遭到谁的袭击或者暗算似的,不由自主地飞奔到大街上,要么去帮助地下运动,要么和堀木一起到处找廉价酒馆喝酒。
我开始坚信这本书可以看到教育的问题所在,或者物欲横流的社会,应接不暇的变化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伤害。
倪萍的《姥姥语录》说当下一个孩子有十件棉袄?姥姥的惊讶,这种“烧”得坏孩子的物质社会,还是要节俭为德啊。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网络发达,自媒体横行的时代,阻隔的芥蒂透明而坚韧。
因而我拒绝过早的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虚拟世界。
交朋友一定要真实可见,不要去在乎手拉手是不是会感染感冒病毒,我们要给孩子交到“真实”朋友的机会。
要他热爱运动,那增强的抵抗力,用来握紧朋友的手。
03 爱情
或许阿叶的失落情绪不是一日之寒,到达青年之后或者更早的异性情感接触,让他偏激无力控制。
在他没钱、没希望、没事做的时候,遇见的女人填补了他心里的缺失母爱,给他吃喝玩乐,然后两人一样的困窘潦倒,似乎成了对方的知己,竟然共同逃离着奔赴黄泉。
然后,女人也躺下睡了。拂晓时分,从女人口中第一次冒出了“死”这个字眼。她早已被人世的生活折磨得筋疲力尽,而我一想到自己对人世的恐惧和生存的烦忧,还有金钱、女人、学业、地下运动等,似乎就再也无法忍耐着活下去了。于是,我不假思索地赞同了她的提议。
时至今日,阿叶的每一步都做的符合逻辑,而不是一般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我忽然想到“快乐基因”的图,或者是多巴胺的快乐效应。
到底是肉体产生了“快乐因素”,服务于灵魂,而灵魂知道这个规律之后,也可以控制肉体使其不断的供应。
总结
这本书不能再看了。
尽管我给它打了4.9的高分。
一句话评语:
强烈的情绪无法自拔的跟着它堕入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