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
首先,感谢新群主印证师父,阳光大夫,感谢人参老师的这样一个平台。
人参老师让讲一讲《神农本草经》,我本身是诚惶诚恐的,的确是自身能力有限,怕讲不好,所以我尽量从自己擅长的角度给大家聊一下。 讲一点药的功效应用,药物的变迁过程,结合个人也给给大家讲一下某些药物载当下的实际状况。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首先原本早已散佚。
首先其不是神农所作,名字的来源,给个比喻,就像今天的人卖东西打个广告“神农三降茶”、“华佗再造膏”,咱们也不会去理会,那不可能是神农、华佗所作;成书时间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比较公认的是在战国至秦汉时代成书的。
这就要归功于古代的医药家们的传承了,古人著书都会把原引用的书籍原文保留。 不像今人,搞得天下文章一大抄,抄了别人的著作。也不标识出处。 这点是我们要学习的!
现行的《本经》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本经》内容而辑成的。各种辑本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一定的差异。这次主要以清代成书的孙星衍版本为基础和大家一起聊聊;但是这个版本由于没有序录,但是序录部分又是本书的精髓所在,所以参考其他版本的序录来和大家一起学习。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本经》都是医生学习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如果把辩证论治谴药组方比作打仗的话,那么中医的典籍就像一部部的兵法,中医的一些基本治疗的原则就是这些兵法中记载的计策,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咱们运用战术调兵谴将的过程,这里边的兵就是一味一味的药物。
今天的中医生大多存在着重医理而不重药理,就像打仗一样熟读了兵法,计策也运用准确,但是不知道兵将的实际状况,打仗则如何说起。
置于临阵变化更是无从谈及有了以上背景知识,我们在交待一些原则, 基本上就可以进入咱们的内容了。(毕竟成书年代久远)
1、一些药物名称、入药部位、临床功效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枳实、山药、常山(恒山)等。
2、限于当时时代背景,有一些功效记录也逐渐被中医药界所抛弃,比如久服不老、成仙、避邪杀鬼等,我们不去苛责古人,在此也不作讨论。
3、一些药物名称没有变,但是其品种、入药部位、临床性能等已经发生了变异,如续断、阿胶、陈皮、黄精等,由于变化过程复杂,讲述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也请大家海涵
4、有些药物由于来源、流传、组方等原因逐渐被舍弃,渐入冷背,几乎不再使用,有些药物限于自身水平,不熟悉、也不了解,或者争议太大,就不给大家讲述了比如,鸡屎白、蠡鱼,这些只把经文贴出来。
5、由于原书丢失,一些药物是后世经过考据结合经验的推论,难免存在各家之言,所以讲述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偏颇!
以上也是大家在学习的时候的注意事项。
6、也讲一些《神农本草经》没有收载的药物,但是现代使用非常普遍的比如金银花(忍冬)、三七。
内容可能有些枯燥,但是目的是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医药,这是用方变化的基础。
因为在群里也看大家经常做一些炮制,过程中也讲一些炮制,以及一些个人的见解看法,一些药物的现在情况,真伪优劣,增加一点趣味性。感觉 讲的背景内容多了一些 ,我们从序录部分开始吧。(胡老师在药研所上班,我们大家听到的都是很专业的业内人士的讲解了。)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上、中、下三品相加恰为周天之数,虽然有一点争议,但是我们应当理解这是作者故意为之的。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上者养命,中者养性,下者养病!同时,这里也开创了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的基础。
这里提到的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有一种说法就是群主讲的,药的味数,亦有将是量的说法。
要学习好中医药,读经典很重要。
本经的序录部分,其实就讲辩证用药的基本原则,是着眼于临床实践的,也不单单就是药书。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不同入药部位,如同母子骨肉关系,有相似的不同药物,如同兄弟,同胞的。
胡大夫:提一个问题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母子骨肉关系的中药 能举出哪些例子?
群友:兄弟 同胞关系的呢?
群友:人参和党参?都补气,是兄弟?
群友:乌头和附子是母子?
(胡大夫继续讲课)
乌头、附子,莪术(姜黄)、郁金,都是母子;
党参和人参 这个算兄弟有点争议。
莪术和姜黄可以算兄弟。
芡实和莲子也可以说是兄弟 。
说到莲子,大家也可以聊聊 莲这个植物身上有多少种药物?俗话说一莲生九药 后边讲到它的兄弟的时候我们一个个说 。^_^
前边一部分主要说的是药的来源,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阴阳配合。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这就是中药的七情配伍原则
(群友:请问胡大夫,单行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独参汤。
单行,顾名思义就是单味药使用。 我们经常说的独参汤、清金散、清宁片。这都是典型的单行。
(群友请胡老师讲讲相须,相使,相畏,谢谢!)
相须,可以理解为互相需要。 但是核心是大家都有这个方面的效果,一起使用就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典型的就是 :大黄配芒硝 ,其攻下泄热的作用都得到增强 ,比单用大黄强也比单用芒硝强。
相使,则是一为主,另外一个为辅(使),使药增强主要的功效。敲黑板了 相须和相使 的区别 看出来了吗?
(群友请老师举个例,方便理解.谢谢老师!)
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可以增强黄芪利水的作用 。这就是相使。
相畏、相杀,本质上是一种减轻毒性的配伍。 可以放在一起对比理解,比如生姜杀半夏,半夏畏生姜。半夏 ,毒性比较大,生姜可以把半夏的毒性减轻。 畏,在这里不能理解成小心的意思。
同时也要注意 :相畏是有益配伍 。十九畏中的畏 ,可不是有益配伍哦!(这里要注意一下 )相畏 相杀,配伍的前提是有毒性药。 另外一个药来解毒、或者减轻它的毒性! 常用的黑豆制首乌 ,也是这个配伍。相杀可以理解为相畏的反面,都是控制毒的。刚刚说的半夏畏生姜 ,反过来就是生姜杀半夏毒。甲杀乙 则 乙畏甲。绿豆杀巴豆 白蜜杀乌头 这个可以当成贯口。
相反,和相恶,这两个是需要避免一起使用的配伍,一起用了疗效降低,或者是增强毒性!具体是,相恶,恶就是讨厌,降低疗效,比如人参恶莱菔子。
如果说相恶减效的话,相反就是增加毒性,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本身都是没有毒性的,配伍了产生了毒性,本身就有毒的配伍了就增加毒性。可以说凡是 十八反 十九畏 中说的都是属于这个系列 .需要指出的是十八反 十九畏 是后世才总结的。
但是现在是有一些老师在用十八反的药对在治病的。 相恶的典型是:大家说的吃人参的时候不能吃萝卜。相反的典型就是十八反的药对。 十八反,十九畏中有相反,也有相恶。 这样表述正确一点。一句话,相恶,相反不要一起用,这是经文告诉我们的。好了,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十八反十九畏的歌括。 我们下次接着这个位置讲!
现在顺便和大家聊聊何首乌毒性。
<本经>是没有何首乌的记载的,直到唐代的本草才有记录,最早记录是明确无毒的。但是此后的本草上可以看到。春采根,秋采花。九蒸九曝,乃可服。说明生首乌毒性的认知是有了的。 九蒸九制的首乌才有补益作用。
总结,中药的毒性得理性来看,人参好吧,不适合的人吃了就是毒药。 合适的人吃了就是好药。
这里不能偏颇。
(今天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祝大家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