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个月来,不断惶惑纠结的主题只有一个,究竟该做什么?
自己很像一个双拳紧握的孩子,用尽力气要与世界为敌,可怕的结果是找不到对手,没人与你拼个高低。在每个人成功的路上,大家都想借鉴别人的经验,来一个非常现成的拷贝,但事实上,所谓的别人成功经验带着太多虚假的成分,因为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地忽略掉一些,强调突出一些,我们看到的是一池春水的表面。
一个人最难的敌人不说别人,而是自己。
特别是传统教育留给我们身上的印记,把自我投身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探究里,渐渐被大卸八块,然后各部分成绩加起来换做一个优秀。到了生活中,突然发现,原来的自己七零八散,而世界的样子更是如此,你我不经意间成了散文,形散神却不知该如何聚集。
打破内心的框架,让自己所见都为自己所用,是任何一个思考成功者必须要面对的话题。
例如昨天读了心理学的三个著名实验:一是斯金纳箱实验,二是旁观者实验,三是认知偏差实验,把自己放到书本里,无非就是明白,哦,原来人的心理竟然有这样一些特征啊。
但是剥离心理学体系,放到生活中不难发现,每天类似的实验都在上演,甚至于经典作品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都找到了完全不同的解读。
鲁迅学医仙台的过程中,在电影上看到一群中国人围观外国人杀中国人的时候,大家都感慨于国人内心的麻木和不可救药,但这不就是典型的旁观者实验例子吗。当旁观者人数增多的时候,这种责任感就会逐渐分担出去,人们便会变得从众而迟钝。
也就是说,如果不打破原有认知的藩篱,自己永远只能在低水平的认知环节徘徊,一本本书读过去,一件件事做过去,无非是为别人做了而已,因为缺少自己的体系,缺少自我独立的认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时间都去哪了?
一个既有的事实摆在你的面前,有的时候你觉得成功很近,似乎伸手就能触摸,有的时候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像天上明月、山间清风可见、可闻,却不可捉。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所谓的成功都是用别人的标准吧,更遗憾的是,那些标准甚至自己看都没有看过。
世界不会给你现成的一条路,你现在拼命挣扎的,不是前行,不过是困在泥沼中的自救罢了。
那个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大家都烂熟于胸,当自己早晨走路上班,看到行人匆匆,当自己在班上忙碌,看到同事昏昏,恍然明白,每个人的中年就像一杯泡过的二手茶、被嚼过的馒头、被伤害过的路人,没有痛感,统一喜乐,没有自我,幸福无比。
在慌慌张张的世界表面下,那些源头处的知识和能力却在水底纹丝不动。世界的大体知识,世界的重要认识,不会很多的,就像阳明龙场悟道、孔丘坐而著书一般,我们的学习不能再停留在浅层被别人呼来唤去的层面,必须潜入水底,而要想这样做,必须时刻要和自己的常识作斗争,和周围人的见识作斗争,还要抓住生命中仅仅有限的那点时间,做点属于自我、开发自我、成就自我的事情。
但就跨学科而言,是最有效的一种突破,其模型就是把书本的知识嚼碎打破,烂熟于心,了然于口,然后硬着和生活和工作和与其完全无关的领域来一次混搭,因为我们一直没有进行的缘故,刚开始的时候就像现在的行文般,生涩难懂,但毕竟是破掉了原来的求知结界,不再去追求作者的主题思想中荒废青春,追逐所谓的读懂。
阅读,是一生的事情,在现有的大背景下,人们似乎也越来越垂青它,但有谁真正思考过呢?
不破不立,为我所用。我想到了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时候说过的话:
徒儿怎样?
师傅,我忘记一半了。
很好,再来一遍,把它全忘了,就学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