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东家做过几款B端产品,一直在思索这其中的道,却也不得之。故而,妄言几句对B端产品的一些看法。
第一,数据的重要性。
目前会遇到一种典型情况就是很多学校购买了比较多的教学资源,对资源的敏感度已经不高,近些年,各学校经过各大教育公司的资源平台的不断推广,对平台的概念则是印象深刻,但对普通资源的兴趣已经不高,一二线城市大部分学校关注点已经从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转移到资源的教学应用效果,或者说教育部门比较恐慌的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贯通的结构化学情大数据。其实不光是教育部门关注数据,各大互联网教育公司对学情大数据也是极其重视。为什么?因为互联网公司对人工智能“情有独钟”,智能的前提是通过对算法模型的不断训练校正达到理想的状态,而大量的数据就是训练算法的最主要原料。
也正基于数据的重要性,数据的颗粒度越小越好。用户画像的细化以及产品核心的用户群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都需要细颗粒度的数据来支撑。核心用户群又是后期产品商业化的主要人群,商业化运营需要快速准确找出这群人,服务好这类用户是产品的命脉之所在。同样后期的精准化运营如拉新、促活、召回工作能够基于细颗粒的数据进行分析开展,效果自然是会不一样的。所以,产品人员需具备这种产品与运营结合后的意识,可以先找技术同事看下数据库里如“user”类的表,了解里面的字段和含义再去规划。总之,细颗粒度的数据于产品于运营于用户都是善哉。
第二,用户的迁移成本。
我曾有幸听到俞军老师的一席话,他还是提到了这个公式: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其实跟下图1的价值是一致的。其中,也提到了换用成本,而目前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软硬件采购后,存在着两个迁移的问题。首先是采购软硬件的教育资金,大部分学校并不是每年都有,所以购买之后使用期至少是5年,等于是修了一座围城,此后教育部门领导,如校长则会很警惕类似产品对校园市场的推广,这是决策者用户心智迁移的问题;然后,则是教师用户,教师用户其实对信息化教育方式的接受大部分都是非主动的,需要依靠上级教育部门的行政制度来驱动。所以,一旦教师用户此前已经习惯于某种教育平台,新产品的用户迁移成本是比较大的,其中包括习惯、大环境、数据,比纯c端产品的迁移成本要高的多。所以,新的产品需要重点考虑用户的迁移成本,如果能够做到一个比较好的衔接,则打动用户的可能性则大大提高。也就是说教师或者校长切换后的得到收益与切换成本的比值大于1,那么这个需求就是一个强需求,产品的价值才能驱动用户健康的增长。
2015年,那时参加腾讯的校招,在qq音乐的面试官面前斗胆说了几句:第一,音乐类产品的版权之战将会燃烧起;第二则是网易云音乐一定会是后起之秀,因为网易云音乐充分考虑到了用户迁移的突破点:能够将用户在其他音乐产品多年积累的歌单导入,然后就是连接众多独立音乐人,歌曲曲风和曲库也在不断增加,更重要的是歌打动人之处仍是情感的共鸣,评论区是培养的很好的一块情感共鸣的土壤。回过头来一看,当年幼稚之言居然会成真。从产品上说,用户在网易云音乐上获得的情感价值得到了一个级别的提高,切换衔接非常自然。
第三,决策者与使用者并非同一类用户群体。
学校决策者如校长更加关注的是能够实时掌握查看全校学情数据,想要一个“资源+教学工具+学情监控分析”的平台。所以纵观各学校的智慧校园类或者区域性的教育平台产品,使用率和活跃度都不高,里面80%的功能是为了满足校长与管理者,而1个学校只有1个校长和几个副校长。所以,如果将校长和教师的需求揉合在一个产品里势必会造出一个四不象。让校长的归校长,让教师的归教师,二者进行有机地关联。这样不管是市场推广策略还是打动真正的使用者都留了更多更好的余地。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