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别向10位女性朋友(27岁至32岁)提出了“对30岁后人生的想法”的疑问。收获了许多,期待整理后和大家分享。
壹
最近在看日剧《凪的新生活》(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风平浪静的闲暇》),改编自一部同名漫画。讲的是一个28岁的女生,老好人一个,在职场默默无闻,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的。某天被前男友刺激后,因“过度呼吸”(医生诊断)而晕倒。
听着有些许莫名其妙,过度呼吸?连吸取过多的空气都能成为一种病因了吗?不尽然,它更多地有着另一层的深意。
在日语语境里,“空气”这个词汇具有另一层意思,意指“氛围”和“气氛”。而成年人的游戏法则就是需要“阅读空气”,也就是懂得察言观色,避免让别人尴尬。
女主人公深谙其道,却也深受其苦。不停地观察、揣测他人颜(眼)色,压制着自己的真实情绪,寻找所剩无几的呼吸空间。情绪爆发也是必然的,她晕倒醒来后,决定辞职、舍弃不必要的行李、搬到乡下,切断了与之前人生的联系。恢复了真实面貌、给自己捣腾些好吃的、睡到自然醒、去图书馆思考人生、结交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贰
裸辞这件事我正在经历着。回到老家后,打一份自知于我毫无帮助也不会有所建树的工,“如果这样下去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里。
比起一眼看得到尽头的无望的未来,宁愿去承担迷茫无安全感的风险。决定改变也就是一觉醒来,对那个装在套子里的自己忍到尽头了,安安静静地做了个了断。
裸辞后的这一年我肄业在家,也不如凪这般大大方方地放飞自己(毕竟积蓄紧张),但好像也没特别慌张,做了几件一直想做的事:做了公众号和简书;学会了游泳;学了点钢琴;迄今为止最长时间的旅行;拿到了瑜伽教培证;看了很多的书;参加了一些考试;给家里的事搭把手。
我不是指这种“改变”就是裸辞,反而我会劝人想清楚这之后的风险成本和一定程度的精神压力。但只有一种情况是鼓励的,就你从工作中获不得任何乐趣、得不到成长、看不见未来,并且你心里十分笃定离开会更好,绝不后悔,那么此时叫停便叫及时止损。
我觉得人还是要跳出工作的束缚来思考自己本身,有哪些是你的原则或底线,不是说你不努力,是努力那也得在正确的方向上。说到底,工作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