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村的广场从建好用了两三年了,可是两三年之后的今天,有人说要拆了扩建。原因是两三年之后之后的今天,村内文娱活动多了,广场面积和功能不够用了,部分村民要求扩建。
有的村民压根没想到过这些,所以对他们来说扩建广场尤其像一场风波一般。于是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就向村主任杨万理反映去了。
“万理,咱们村的广场要扩建,为啥?大家用的不是好好的吗?"有人问。
“二叔,人家几个企业为了反哺农村,体现新时代全面小康,丰富农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了,就提议给村里的广场扩建一下子。”杨万理解释道。
“主任,村里都有广场了还建设啥广场?”有人继续问道。
“首先,村里是支持扩建广场的,因为咱们村的广场虽然建好了,大家用的也挺多,但是它的面积限制了部分功能不能充分利用;其次,咱们村老年人也不少,人家企业赞助要在广场上给咱们建个老年人活动中心,还要给孩子们建个图书阅览室,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化和娱乐生活,扩建后的广场还有文化区、娱乐区以及祠堂等等。”杨万理说道。
其实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千百年来始终抓在手里的东西——土地和钱。
于是在大家议论了一番之后,有人问道“万理,这次扩建看来是件好事,那我们还得那多少钱?还出地不?”
万理看了众人一眼,原来这才是今天大家伙来找他的真正目的。
大家出于对公共事业的关心过来问他几个问题,最终又回归到人类最本质的我之因素(即自私)上。
如此看来,今天他不给大伙一个明确的说法,大伙是不能善罢甘休的。
于是,他回答道:“这次大伙不用出钱,只需要再给村集体置换半亩来地。”
“只要不拿钱就好……”众人应和道。
“只是,这宅基地都户挨着户,家靠着家的,往哪边扩建好呢?”有人提出疑问。
众人面面相觑。
村委主任杨万理也没有回答,在他看来,有这些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此时此刻,杨万理心里正盘算着如何出一套完整的方案。既能使扩建的事不搁浅,又能让大家伙尤其是村里那些“老顽固”满意,同时还不用大面积拆迁。
杨万理看着众人在那里拉家常,也不再理会,直接从家去了村委办公室。然后用大喇叭喊了万和与开阳火速到办公室开会。
两人作为村主任的“左膀”“右臂”可谓是尽职尽责,不一会儿就到了办公室。
杨万理主任开口道:“村里准备扩建广场,想必你们也都听说了吧!”
“听说了听说了”。两人回答道。
“这次扩建不同于新建广场,广场出资完全由赞助企业承担,缺点就是位置固定,关键就是争取广场边上的几户人家的支持与理解。你们俩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两人一边思考,一边在那商议。
就在此时,作为第一驻村书记的张怀明则是小声地与村委主任杨万理交换着意见。
在张怀明看来,农村这些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关键在于决策者与执行者是否真正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作为行为处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在他看来,在没有与群众充分接触和交换意见之前,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妄下断言。
有句话叫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他认为小康村广场扩建一事首先要听百姓的意见和建议,也就是广采民意,广纳言路。
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收才能在决策时不出错,不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执行时才能明白的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才能在工作中最大限度降低工作成本,减小工作阻力。
他建议搭档杨万理先把挨着广场的那几户组织起来开个会,同时让本村党员同志们来旁听会议,这样既可以广泛听取意见又能切合实际,契合群众利益之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