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自带正确属性的一件事。相信很多人想要培养的习惯中,阅读都是其中之一。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光是微信读书的阅读时长就超过了1000小时。
说出这个数据并不是为了炫耀,其实我心里是有点发虚的,因为读书给我带来的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可是,我并不怀疑读书这件事的意义,也会继续阅读,但一定要用更好的方法来读书。
接下来我就以个人的读书经验和思考,分享一下读书过程中走过的三个坑,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
1 追求阅读量
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电子阅读也越来越方便。你想读什么,平台一搜,马上开始阅读。
每看完一本书,平台会说这么一句话:
恭喜你,这是你阅读完的第X本书!
当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感觉自己神气极了,又读完了一本书,然后开心的读下一本书。
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会走进的读书误区,就是追求阅读量。
因此呢,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教你如何快速阅读的方法,如何半个小时、二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读的越快,就能读得越多。
快速读书我真的用过,去年世界读书日以后,我连着70天每天都读一本书,感觉自己进步一日千里,后来发现是幻觉。
这种方法有点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的结果是我只对当下读的这本书有一点印象。
因此呢,希望喜欢读书的朋友不要陷入这个误区,不要盲目地追求阅读量。
阅读量很好测量,但并不是个人成长的有效指标。
读书,不以阅读量论英雄。
2 “被动”读书
市面上的书越来越多,应该只看自己需要的书就好了。
但是呢,无论是一些大咖的推荐,或者是刚上榜的畅销书,自己按耐不住,也上去凑个热闹。
可是,这些书,并不一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这就是“被动”读书。
记得有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流落到一个荒岛上,只能带一本书,你会带哪一本?
之前看过的答案都是:《百年孤独》《圣经》等这类大书。
最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回答:《如何造船》。
这个答案非常符合现阶段的我,专注于自己的生活问题。读书,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
比如自己最近状态不好,就读一下《精力管理》;
亲密关系出现问题,那就读一下《爱的五种语言》。
从自己的现实困扰出发去阅读,进而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建立阅读的正反馈,也可以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3 拒绝思考
很多人的阅读都是沿袭了上学时代的读书法:画线和摘抄。
这也是我之前非常喜欢用的方法,看到有感觉的段落句子就在下面画条线,然后继续往下看;
或者是把好的段落直接复制粘贴下来,然后扔到一个文件夹里吃灰。
这个阅读方法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这个方式只不过是在保证你的眼睛还在盯着书在看,但是有没有思考是另一码事。
现在还有一些非常花哨的思维导图、读书卡片之类的读书方法,也挺流行。
这种方法是否有用呢?
答案是不一定,要看过程中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否则也只是动动手而已。
阅读最重要的不是往前读,也不是读完一本书,而是停下来思考。
那么,如何进行思考呢?
《卡片笔记写作法》里写到:
拿着笔阅读,就会迫使我们去思考读到的内容,检查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①
《认知觉醒》里写到:
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②
这里有个重点,就是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进行思考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读完一本书,不要去代表书说话,而要代表自己说话,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和经验去说话。
写在最后
最后送大家一个不等式,《认知觉醒》里边写到: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③
这个不等式可以解决你读书中的大部分问题,不要紧盯着阅读量,要盯住改变量。
也许你一年只读了五本书,但是每本书都给你带来了改变,那你依然是个读书高手。
本文参考资料:
①《卡片笔记写作法》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 p102
②《认知觉醒》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p99
③《认知觉醒》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