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你说了一句“好累啊”,你最期待听到家人对你说什么呢?
累什么累,这点工作还叫累?想当年我……
那有什么办法?人不都这样嘛!不然怎么养家糊口?
再坚持一下,慢慢就挺过来了!
当你听到这些指责、安慰或者鼓励时,会有怎样一种感觉?内心充满力量,又恢复了满满的斗志,还是身体发紧,脑袋发麻,一股愤怒、失落油然而生?
我属于后者。
记得有一次,老公对我说“再坚持一下,还有几天就放假了”,我内心的愤怒之火立刻就燃烧了起来,我认为他不懂我,不能体谅我的辛苦,只会让我坚持,坚持!最后,我们弄得不欢而散。内心的愤怒、伤心与不被理解,让我感觉自己孤立无援,于是我便找自己的好姐妹诉苦。田老师对我说:“我很能体会你的感受,这种感觉我也曾经有过,实在累了,就哭出来吧,这样会好受一些。”听到她的话,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内心也慢慢变得柔软了起来,她的倾听与共情,让我感觉心里暖暖的,好舒服!
一觉醒来,我问自己,从这个挣扎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什么?它是否可以帮我更加了解自己?
启示一:正确认识配偶,在人性层面而非角色的层面上与他(她)相遇。
首先,老公没有经历过我的工作,自然不会理解我的工作性质。有时候我的工作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累。他自然体会不到我的辛苦。其次,作为家里的男孩子,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男孩子要坚强,不能喊苦喊累,慢慢地,这内化成了他的生存信条,他只是在用他习惯安慰自己的方式安慰我。最后,虽然他娶了我,但是他并没有义务负责我的所有喜怒哀乐,遇到困难,他也没有义务正包办我的一切问题。我其实可以向朋友寻求帮助的。当我把他放在老公的角色,用对老公的期待对他有所期待的时候,我期待他可以懂我,理解我,在我痛苦的时候可以立刻对症下药,助我脱离苦海,不管我抛出什么样的难题,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做出我期望的回应,我发现我期待的是一个完美、无所不能的老公。当我限制在角色期待里,就限制了生命的流动。当我把他还原为人,并在人性层面上与他相遇,我看到了,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有他的局限,他只是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在帮助我。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突然懂得、理解了他,也不怨恨他了。
启示二:感受是自己的,我们拥有它并要为之负责。
谁来为我们的感受负责?俗话说“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生气、委屈、无助的时候,身体里就有了感受,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拥有它并且要为它负责。当老公不能体谅我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愤怒、不被理解、伤心和难过,但是我觉察到内心渴望的是能够被理解,被支持,被接纳。我问自己,为什么要跟他说“我累了”,其实我想要的,只不过是从他嘴里说出我想对自己说的话而已。我的愤怒、委屈是对自己无力解决的愤怒,是对自己的逃避,与他人无关。当我不再向外求,走到自我的层面,我发现这一切就都解开了。我向对方寻求帮助,不过是希望得到我头脑里已经准备好的一个标准方案,“累了,就休息一下吧,大不了请假休息几天,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自己不敢说、不敢做,于是便奢望从别人那里找到出口。
启示三:我们有许多选择,我们可以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回应,而非做出即时自动化的反应。
我的这种反应机制是从何时起呢?小时候,我跟父母抱怨上学辛苦的时候,他们会对我说“上学累啥,总比种地强吧”,我默不作声,独自呆在房间里,有时会呆呆看着窗外,有时候会默默流泪。时间久了,哀伤也就淡了。但是我心里却渴望新的伙伴——老公,可以看见我的“伤”。长久以来,我几乎很少跟别人说我的心事,因为我怕别人会嘲笑我的软弱,取笑我的痛苦,所以我一次次向最亲近的人寻求帮助无解之后,就只剩下用时间来冲淡一切。但是有时候痛苦就像伤疤,你以为不痛了、结痂了、好了,但是伤疤还是会如影随形。萨提亚说“多数人倾向于选择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是在压力之下”。我一次又一次重复用习惯的方法,只会像一次又一次往伤口上撒盐一般,除了更进一步的痛,什么都改变不了。小时候我无法用尊重、正确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我的苦恼,小时候的我恐惧别人的嘲讽,但是,现在,我三十岁了,当我感觉累了的时候,我可以为不去依照惯性,为自己找到新的选择吗?是的,我可以。我可以和好朋友交流,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松一下,或者干脆请假休息几天,这也没什么大不了。
启示四:记得常“回家看看”,回想自己来时的路
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工作?养家糊口,孝顺父母,实现自己的梦想。工作可以为我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假如这些都实现了,我将成为怎样一个人?因为工作为我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所以我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爱美的需要,让自己变成“漂亮女人”;我也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让自己变成“智慧妈妈”,我还可以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随时伸出援手,成为“孝顺女儿”,而最重要的是,我可以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有智慧、有远见、有思想的人。达到这些目的,都需要我付出劳动。当我看到工作可以满足我这么多的时候,我渐渐放松了,也不觉得那么辛苦了。
向外求,越求越痛苦!向内求,我发现了全新的自己!
这让我想到了很久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美丽的蝴蝶,便买来一双跑鞋、一只网子,穿上运动服,追逐奔跑了很久很久,终于在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中抓到几只。可是蝴蝶在网子里恐惧挣扎,丝毫没有美丽可言。一有机会,蝴蝶就会飞走。这就叫“追求”。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买来几盆鲜花放在窗台,然后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品香茗茶,望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情犹如吸蜜的蝴蝶,这就叫“吸引”。
“追求”,是从自我的角度考虑,忽视了事物内在的微妙规律,所以常常事与愿违。“吸引”则是从完善自我、奉献自我出发,顺应了天理,投其所好,因而皆大欢喜。
做好自己,一切美好,都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