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武夷茶(三)
岩茶主要交易环节其实可以分为三种:
1、卖茶青,就是茶叶还没开采,整片山的茶就已经被订去。买卖双方为茶厂,因为茶厂这么多,但茶叶资源就这么点,除了自己的茶山外,还要从别人那收购茶青来做,以保证有货卖。
2、卖毛茶(半成品),卖方为茶厂,买方是茶厂或批发商。买方把毛茶收购回来自己做精制,再以成品茶批给茶商。
3、卖成品茶,零售或小批发。
如何品岩茶,品岩茶的哪里?
喝岩茶与喝其他茶一样,都是从几个方面去细品,外形、香气、滋味、叶底、汤色等等,但细分到单个种类的茶,就要喝它的特征了。
品种特征:岩茶里的品种也很多,每个品种都有它的特征,这些特征有些独特,容易辨别出,有些相似,比如肉桂的“桂皮香”,入口能感受到明显滋味刺激,水仙的“木质味”,则就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还有奇兰、黄观音、金观音这些品种茶的香气张扬。当茶汤一入口,你就能具体喝出是什么品种,或者说大概知道是什么品种,那就可以算已经入门了,这是最基本的。岩茶这么多品种,也不是非得所有都喝清楚,这里指的是市面上常见的品种,先了解常见的,再深入到比较少见稀有的品种。至于如何辨别出它们的特征,前提是要喝,并且记在脑海中,通过香型、滋味、叶底辨别,只看网上文字描述没用。辨别品种特征,即使让资深茶人来喝,也不一定就百分百完全辨别出来,说个趣事,有次在朋友茶厂,茶厂师傅拿泡茶(奇兰)给某资深茶人喝,问他是否会喝出是什么茶,结果这位茶人一喝就断定是肉桂,而坐旁边的其他几位有说奇兰,有说像肉桂又像奇兰。这事太正常了,不能就否定几位资深茶人的识茶能力。
工艺特征:前面说到不同火攻焙出的茶,表现会有所不同,用轻、中、足、高火焙茶,在香气、口感、滋味、叶底、汤色会有什么区别,都应知道,这也是基本知识。再有就是工艺缺陷,喝茶除了喝它的优点外,缺点也是我们要关注的,制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对茶叶都十分重要,哪个环节若没做好,会给茶叶带来哪些影响,是可以喝出来的,比如做青“走水”时没走好,茶泡出来会出现苦涩水。还有发酵程度,岩茶是半发酵乌龙茶,发酵过头,味道就接近红茶,发酵不足,就会有青味。焙茶方面,要是不按循序渐进的方法,一下用急火或高火焙茶,容易出焦味,香气被焙走,
汤水无力,叶底也不鲜活,无弹性。总之了解了工艺,就会对一泡茶的优缺点有个系统认识。
山场特征:什么叫山场?指的是茶叶的生长环境,比如土壤、湿度、日照时间、茶山周边植被等。
大家都知道茶树生长与它所在的环境极大关系,山场特征简单说就是同一个茶树品种,种植在不同地域,形成的表现力会有不同,每一个山场种植出来的茶都有它独特的山场气息,既然是独特,那就是不可复制的。岩茶山场被划分为正岩、半岩、洲茶、外山茶。说到正岩,大家都喜欢把“三坑两涧”挂在嘴边,认为只有三坑两涧(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才能称得上正岩,这是误区,三坑两涧只是名气大而已,其实武夷山还有很多好山场不被人熟知,制出来的茶不比这些名气大的山场差。
不少人喝岩茶越来越喜欢追求山场,就是因为山场的特殊性,小气候差异的原因,山场好,工艺、天气到位,不出好茶都难,可如果没有后面的工艺完善,光有好山场又何用?。要从茶汤里喝出是哪个山场的茶是可以做到的,但这需要非常深的品饮经验打底,武夷山那么多大大小小山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区分出来,能区分出来的是因为他们平时经常接触,对这些茶表现出来的山场气息熟悉。
还有,外山茶同样也讲山场,但外山茶无岩韵可寻,个人认为只能叫高山味,这也就足以说明岩茶生长环境的重要性。作为新茶客,刚开始千万别太追求和迷恋那些名山场,容易被忽悠,现在市面上如果是稍微好点的肉桂,有些商家就敢称是牛栏坑肉桂或者马头岩肉桂,牛栏坑就那么点大,哪有那么多“牛肉”供应啊。喝山场特征,我觉得还是先把正岩、半岩、外山茶喝明白了再深入到单个山场吧....
当你把工艺、山场对茶的影响结合起来了解后,相信对岩韵的理解就会清晰顺畅许多了。为什么说只有武夷山的茶才可以叫岩韵,而外山茶却无岩韵可寻,主要原因还是武夷山的种植环境,跟土壤、湿度、日照时间有关,至于海拔,这个关系不大,武夷山岩茶的生长环境的海拔都不高,如果有人跟你说他的岩茶种植地方海拔过千米,那就带吹嘘成分了,即使桐木关的红茶,海拔也是在1000米左右,网上所介绍的金骏眉原料产于1500米至1800米之间,这个是没有常识的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