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武夷岩茶(二)
岩茶制作工序:
采摘:采摘的茶叶开面需均匀,不同品种的采摘标准会略有区别,但一般情况下,鲜叶若采嫩了,制作出来的茶,水重,容易出苦水。若采老了,茶味可能不会那么足,茶水略显单薄,但口感比较醇。采茶青除了决定内质滋味,还决定了外观,同样嫩叶做出来的成品茶就细小,老叶则粗壮。
晒青:教科书上叫日光萎凋,利用日光让茶叶失去一定水分,变软,促进多酚类物质变化和香气形成。如果是没有太阳的天气,只能靠机器在摇青桶中进行萎凋,时间则要比日光萎凋长。所以说做茶青是要看天做青。
摇青:现在制茶多为机器摇青,但手工摇青也依然存在。摇青主要是让茶叶碰撞,茶叶边缘互相磨擦受损,使其发酵形成“绿叶红镶边”,而茶叶的香气也在摇青的过程中渐渐散发出来。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摇青是十分考验做青师傅本事的,做青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摇青。如果是手工摇青,摇青力度、走水控制、室温,都十分讲究。
杀青:也叫炒青,在高温下破坏茶叶中的酶的活性,停止发酵,稳定做青的品质,还有让茶叶变得柔软,便于下一步揉捻。杀青现在一般都是在机器中进行,杀青最早是手工在锅中翻动,现在用的是半机械的滚筒,后面还需烧着柴火或液化气。
揉捻:揉捻很好理解,就是在揉捻机上将茶叶揉捻成条索。
烘干:基本都是用烘干机了,需要烘焙几道才能干燥。
以上就是整个做青过程,制作出来还是处于毛茶阶段,属半成品,要做成品茶还需精制。做青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品质。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武夷山有句话叫“看天做青、看青做青”,除天气因素外,做青过程发生的变化,制茶师傅得随时掌握,随时应对,这些都是要有经验纯熟的技术。把毛茶做好,是为下一步精制打下基础。
毛茶做完,就开始做精制,挑茶梗、黄片(老叶,揉不成条索,烘干时就成了枯黄的叶片,也可以喝,只是有香、味淡不耐泡),风选,以达到茶叶净度,然后走水焙(去除表面水分),放些日子,再精焙,最后才是成品茶。从做青到精制,整个制作周期很长,急不来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精制焙茶:
毛茶做得好,技术得当的前提下,焙出来的茶自然也就不差。焙茶同样也是个需要经验的活,不同的茶,焙法也会不同,因材施教。比如岩茶中的黄观音、金观音这类品种,特点是香,既然要突出特点,就不能用过高的火焙,否则香气会失去,只能用轻或中火来焙茶,所以不能算是耐焙的茶。而像水仙、肉桂这类传统品种就比较耐“吃火”。具体什么温度,焙多长时间,完全是依靠经验判断,不同的火功,产生的滋味特点则不同,汤色、叶底也会发生变化,简单的说下,轻火茶(香高鲜爽,但不耐放,轻火茶水分含量高,容易返青,需及时喝完,不然会出青涩、杂味),中、足火(香气沉稳,口感醇厚,可存放久,在岩韵的表现上相对明显)。焙茶的目的是稳定和提升品质,茶若焙好,能在原有的品质基础上得到提升,但不是所有茶都如此,拿一款内质本身就差的茶去焙,再怎样焙都是差的,拿内质好的茶去焙,若操作不当,也有可能焙成差的茶,比如“吃火”比较急,或者焙过头了,就会出现焦味,茶汤滋味变空。焙茶的方式有传统炭焙、电焙(烤箱,电焙笼),论品质提升的话,还是传统炭焙好些,但而电焙可控温,效率高。想借此机会说虽然炭焙出好茶,但不要太偏执于炭焙这二字,不管是哪种焙法,只要温度控制得好,能焙出好喝的茶,都应该被接受,不应该因为炭焙而排斥电焙。如今炭焙跟山场一样被市场神话了,一味的吹嘘,误导消费者,之前有个客人跟我讲他不知道哪听来的说法,说“武夷地区盛产荔枝,真正的岩茶都是荔枝木焙的,这样焙出的茶会带有荔枝香和茶香”,听起来荒谬,也很悲哀,是这个市场的悲哀,更有扯淡的,在篇文章中看到说炭焙能杀菌,降低农残,说到底都是为了多卖几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