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很多爆款的问答、镜像问题,无非讨论的是如何找个对象,如何判断对方爱不爱我,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合适的结婚对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想想,为什么以前被定义为比较私人化的问题,现在都愿意放在公众场合讨论呢?
其实群体的意志,在某些场合下是有参考价值的,例如陪审团制度。但某些时候群体意志裹挟的成分太复杂,婚姻爱情作为极其异质化的主题,参考价值不是很大。
这篇文章源于昨日读书会的一次分享,毛姆我之前一直听说过,尤其以他的《月亮与六便士》最为出名,长期霸占了各大榜单、南京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
我对畅销书有种天然的抗拒,本能归为快时尚类书籍,所以只看过故事梗概,并未阅读过,这次的分享,让我对毛姆本人产生了一些兴趣。
百科中说,毛姆小时候是一个个子矮小、严重口吃的小孩,并且很早就父母双亡,在学校中被欺凌是常事,并且还遭到了教职员工的欺侮。这让我又想起包括但不仅限于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奥威尔就读于英国最著名的伊顿公学,如果是在其他著作中,或许会强调一下这所古老的学府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润泽,但奥威尔恰恰相反,他在这所学校中留下的记忆很模糊,甚至还写过诗讽刺校长的长相和品味),中外文人的际遇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一生顺遂的人似乎很难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者诗人。
《面纱》的主人公是一个长相美丽但爱慕虚荣的女子(无数长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比如飘中的斯嘉丽、了不起的盖茨比总的黛西、包法利夫人、项链的女主人公)的一生以及她的转变,具体情节不表,分享者对这本小书的解读还挺有意思的。
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简爱、飘等一些爱情小说,可以说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这些文学名著就是最大的消遣。分享者认为,中国的教育语境中,对于爱与被爱,是很少有相关的教导的,而如何培养一个正确的爱情观念,很多文学名著或许会给我们以启发。
我想到了现代社会大龄剩女、高离婚率、妈宝男妈宝女等,爱的教育的缺乏。与现代社会很多男女相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息息相关,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而是本能的享受被爱的过程(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经常在书架上看过的一本书《爱的教育》,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现在想想,对于孩子,甚至对于成人来说,这是一项多么必要且急需的功课啊)。
然而一旦感情的蜜月期过去,相处中的矛盾就会集中爆发,我们显得不知所措。一些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永远在享受恋爱的甜蜜,而不愿承受甜蜜过去的冲突与痛苦,于是选择不断进入新的感情。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于感情没有什么期待(回避型依恋),结婚生子只是履行程序义务而已。
或早或晚,我们会成为一个母亲,对于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教育,我想我需要和他/她一起共同学习,学习如何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