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做了一次跨界连接,很有收获,两个理科生,跟一群文字青年碰到一起,产生了火花。
记得之前思考过连接的重要性:
连接比拥有重要
我们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模式养成,我们每个人认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自然我们的认知都会有一定瓶颈,所以
我们需要:
连接寻找不同认知,来拓展我们的思维模式,打破自己的思维瓶颈,尤其需要跟自己交集更少,在不同领域的跨界连接。
基于此,我们发起了这一次跨界连接,来自交集较少的不同行业的牛人,一起参与,目的就是以分享连接为主,提升彼此认知。所以连接之前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分享,按照
能力=认知能力+表现能力
的原则,每个人都应该在连接的场景下学会表现自己的认知常识,所以大家都带着自己的常识来,准备演讲的PPT,分享给彼此,带着见识回。
当然可能也因此有些小伙伴可能感觉脱离舒适区,在陌生连接场景下表现会不舒服,甚至害怕“丢”人,所以可能就没来,但他们可能没想到的是:
失去了一次自己能力表现的机会
失去了一次认知提升的机会
失去了一次跨界连接的机会
看,你哪里知道,你越不尝试突破自己,越有可能在未来"丢"的更多,"丢"掉认知机会,"丢"了表现践行机会,这其实是"丢"了成长的动力。
逃离舒适区,才是自己成长的基础,在新的连接下获得自己成长的又一次践行反馈机会,因此,也会获得正确的连接收益反馈=表现见识,获得反馈。
在老地盘舒适区打磨自己,无非告诉自己是个老顽固专家而已。
今天到场的有报社主编,有文艺表演公司,有公务员,有创业者,多维,多角度看世界,很有意思,大家彼此坦诚的把自己常识分享出来,大开眼界……
是的,这是一个
连接比拥有重要的时代
认知比财富重要的时代
分享即获得的时代
每个人都带着求知的心态,都带着分享连接的目的,只有践行才能感受到连接获得的认知财富。
昨天提到过 凡事就怕认真,连接认知也是如此,今天到场的很多人本来都有很多事情,但却深知跨界认知带来的收益,把认知连接放到了第一位,并且都精心准备了演讲材料,分享了自己专业认知的"潜规则",很荣幸,也很庆幸能够碰到这些同道中人,我们相约年后继续约起。
周六在准备周日分享的时候写了一些PPT,当时就悟出一个道理:
连接其实还是:
对自己价值使用场景的一次拓展,与其在同行里面死磕更好,不如跨界寻找不同,也许有不一样的春天存在。
所以连接一定是双向的,一定是大家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常识,这样彼此才有可能知道彼此的价值,找到认知的供需关系,产生更深入的连接,没错,连接并不只是来听讲的。
自己的价值也许在同行里面更多是看不起,看不上,但跨界却容易找到更加高价值的使用机会,这便是连接带来的收益反馈。
自己写PPT跟专业高手相比一定不是最好的,但在连接分享领域也许还是不错的,自己在追问写作方面跟专业自媒体比一定有很大差距,但在创业者中还算是个小鲜肉……
在一次次的连接中,自己的能力拓展了更多应用场景,获得了更多的践行机会,也因此通过交换常识,收获了别人的见识,获得了更加深入的连接关系,为下一步合作提供了基础。
这个周末:
1.写PPT能力又练习了一次(写了70页);
2.认知表现的能力践行了一次;
3.跨界建立了更多深入连接,增加了见识
一个超值的周末。
连接 =/= 只听别人讲内容
连接 = 双向交互,彼此分享跨界连接=更高价值的能力表现场景
连接=自己成长的又一次践行反馈机会
正确的连接收益反馈=表现见识,获得反馈
每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