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创新和实践变革中更新研究
——读“中国班主任研究”5篇圆桌论坛综述有感
不被规则羁绊
不被世俗改变
为了心之所往
为了成长而阅
为了满足而写
为了幸福而做
——致自己
我们的学习已经步入第七期、第八期,看到身边的伙伴写了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我还未读出一个字的感受,很是心慌。这学期非常短,因此语文数学每天都在上新课,轮番着上语文、数学课,不停的改作业,感觉每一天都好忙好忙。白天备课更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晚上备、周末备,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改作业、批改作业中度过了,留出一小部分时间陪伴家人、孩子,留给自己读书写字的时间所剩无几。
5篇会议综述,前前后后持续看了两个多星期,每天一点点,看的时候很有感触、很受启发,合上书睡了一觉醒来又什么感觉也没有,什么也记不清了。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我感觉即使用笔写下来了还是没印象,非得一页一页翻着,读着的时候才有真实的流动的感受。如果需要摘录几句“参考文献”,非得一页一页浏览着,跳读着标出的重点句段,凭着脑海中的依稀记忆查找着理论依据,个人感觉很吃力。深知自己的狭隘和不足,唯有多读书才能弥补愚钝,可惜又读得太少了。5篇“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从第一届到第五届,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发展史,研究力量逐步壮大起来,更被研究者们真投入、真感情、真作为、真成效的研究精神感动。
一、真投入:对“论坛综述”的感受
去年,首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暨优秀班集体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浙江武义召开。我作为志愿者之一参与了论坛综述的整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会议综述”,对它全然不知。李教授发来各类会议综述的材料供我学习,面对“综述”,我一开始读起来很费力,也很难懂。学习完所有的综述材料后,我写下了一段对“会议综述”的理解:会议综述类似于新闻稿,首先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记录会议的时间、地点、主办方、承办方、参加会议的人员以及会议主题。然后围绕会议主题将所有代表的发言内容进行整理、汇总、分类,集成一篇紧扣会议主题,内容充实的概括性文章。由于对会议上的内容要做全面的汇总,所以综述作者要有很强的概括能力,文字敏感性。
这一次的再次阅读会议综述,没有之前的难懂和艰涩,有的是对综述整体的把握、内容的感知,“会议综述”并不像我之前理解的那么简单:整理、汇总、分类,集成一篇紧扣会议主题,内容充实的概括性文章。更重要的是本届论坛主题的把握,绝非是简单的拼凑、归类、整理,每一届论坛的信息量都非常大,研究者们的观点各异,互动交流环节更是研究观点、视角大集合。会议综述是对所有论坛内容、主题的汇总,综述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字写作功底,还要有深度有广度的研究视角,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作者要对这一研究领域熟悉、熟知,这样才能提炼整合出每一个发言者的观点,又能进行清晰的整理汇总、归类,在所有的发言内容中聚焦研究主题,锤炼出关键词,提出紧扣主题的新问题、新思考。每一届论坛综述,都让我感受到研究者们的真投入!
读完这五篇论坛综述,我对写作者们越发钦佩,而我还远没有能写论坛综述的水平。第五届的作者是杨瑒、郑雪、李家成。看到“杨瑒、郑雪”这两个名字,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两个清纯、美丽、朴素的小女孩,想着这么小的姑娘就能写出如此水准的论坛综述,研究生好厉害,越发敬佩起来。她们俩也在第五届班主任论坛上分别做了主题发言。杨瑒和郑雪在今年3月份跟随李教授参加了我们县的精英班培训,她们俩就坐在我旁边,期间我们有过多次的交谈,一起用餐一起逛操场,杨瑒更是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是一个出色的翻译。我向来很佩服有学识、有才华的人,如今有这么好的机会走近李教授的研究团队,更有幸成为“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期的学员,享受研究生的待遇,享受导师的指导,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二、真感情:对“研究者们”的感受
五篇论坛综述,涵盖的信息量很大,涉及的内容很广,但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班主任研究”。从第一届到第二届,我看到中国班主任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从国内到港澳台再到国外,中国班主任研究正走向国际。研究者们对中国班主任研究投入的真感情,让人敬佩与感动。这一路走来,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与精力,遇到了哪些困难,研究过程的辛苦只有研究者们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从表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1)研究主题越来越接地气。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主题从理论认研究走向实践研究,从班主任的方法论、政策过度到学生发展、不同学科,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注重班主任工作中学生、班主任、多学科的发展。
(2)研究投入者越来越多。论坛时间从1天到2天,发言人数从最少的13人,到20人、49人、27人,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班主任研究,感受到真感情的研究者们对中国班主任持续的、从未停止的研究。
(3)参与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参与论坛的人员从大学从事班主任研究和相关研究所、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到国内外高校的教师、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杂志社主编与编辑、国内外的专业研究人员、一线校长和班主任。论坛对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4)研究的成效越来越明显。五篇会议综述涉及了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方方面面,这五篇综述正是印证了《中国班主任研究》“序言”中提到的四个目标:这本书要传递的是对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信心、要开发的中国班主任实践与理论的一系列相关主题,要建设的是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学术平台与对话空间,要创生的是中国班主任的新理论与新实践。
我又将每一届论坛综述的最后一段进行了梳理,感受到了每一届论坛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新希望和新举措:
第一届: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研究人员形成研究共同体的开端。
第二届:对不同高校和地区的研究力量形成主体,形成对不同领域的研究型介入,全面推进中国班主任研究,形成与西方国家对话的新单元。
第三届:(1)与中小学班主任合作,让班主任研究走向理论前沿,走向国际对话;(2)承担自己的责任,充分参与到教育新理论的创生与发展之中;(3)坚持自己的学术责任,努力参与到政策更新与社会变迁之中。
第四届:要进一步与中小学班主任合作,寻找相关合作学校或实验学校,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五届:本次论坛汇集了研究人员、一线班主任、校长和学生,继续巩固与发展了班级与班主任研究的共同体。多主体的对话能从多个方面对班级和班主任发展进行透视与解读。研究者的理论研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线班主任和校长的实践能彼此借鉴与交流,并得到理论的指导;成人能通过学生认识到他们对班级、班主任的理解和需求。儿童的立场在研究对话和教育实践中都是不可忽视的,班级与班主任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成长,使其“成人”。
三、真作为:对“项目研究”的感受
以前对“项目研究”一概不知,加入精英班学习以后,才知道“项目研修”是怎么回事?李教授和雷所一直建议我们学会做项目研修,通过项目研究发展自己、发展学生。在儿童的关系世界中,班级与成人分别是构建这一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发展是通过与周围每个具体个体的交往得以实现,因此他所在的群体就成为展开各种交往、实现发展的具体生态系统。“项目研修”正是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成长的舞台。研究者们向我们呈现了各种各样的项目研究成果。
班主任应呵护好每个学生的群体文化生态,激发他们所在的群体中每个主体的自主活力,建设更高品质的属于自己的群体、生态系统及社会生活。
四、真成效:对“对中国班主任”的感受
从5届的“中国班主任研究”中,很多的设想得以实现,如高校研究人员与中小学班主任合作,让班主任研究走向理论前沿,走向国际对话。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小学班主任合作,寻找相关合作学校或实验学校,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比如在李教授的努力下,“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乡村班主任研究论坛”“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等微信群的建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班主任成长起来,如身边的蓝美琴老师、程露老师。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在各类杂志社上发表文章,这些都是研究者们致力于“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成效,更是我们一线班主任的福音。
当然,这五届“中国班主任研究”论坛中,关注乡村班主任发展现状的还是比较少,只有第二届和第五届中有提及。对比自己,我觉得自己最应该在知识创新和实践变革中更新研究。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这几个月的专业书籍阅读量已经超过了过去10年间的阅读。当然,我所读的、所做的微乎其微,在阅读了《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一书后,我在班级开展系列小队建设,我看到队长们领导力的发展,看到孩子们管理能力的提升,看到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班级实行岗位责任制以来,我看到教室环境的变化,每天的书包柜都很干净,不再会有灰尘,每天放学后的桌子椅子抽屉都很整齐,不再需要我亲力亲为……当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岗位人缺乏责任心,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这一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研究主题。
要想实现班主任的知识创新,首先要学会阅读,读专业理论书籍,只有深入阅读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只有知识的创新才能带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变革。
虽然我离研究还很远,但我愿意尽己所能,在“做、听、说、读、写”中往前走!
后记:假期第一天,上午和女儿去了新华书店,下午睡沉沉的一觉。然后打开电脑,敲着键盘,听着外面的雨声,静静地写下每一个字。比起喧嚣的环境,我更喜欢这份惬意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