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下《偷影子的人》全凭眼缘,我似乎对儿童文学和它小清新的格调格外着迷。
人是脆弱也孤独的生物,总得有些东西能让我们发现:
“哦,原来你也这么想过。”
书,不失为这样的东西。《偷影子的人》对我来说尤其如此。或许,总有一些人和我一样需要它。
我是个很容易感到孤独的人,可我并不认为这是件很糟糕的事情。
因为人是容易孤独的社会性动物。
我一直这么认为。
在这个世界上,志同道合的可能并不多,较多时候,我们好像只是在陪着彼此做同一件事情。
即使有同样的兴趣爱好,我们也会因不同的经历、教育、家庭背景而无法时常保持在同一种节奏当中。
就好像,我们能就这一块进行分享、交流、沟通,但也仅仅是这一块而已,出了这个领域,我们还是两个平行世界的人。
有的人运气好,遇到了尚且能在某个精神层面有所交汇的人,一颗孤独的心还可以在一定时刻得以安放;
有的人,运气一般,能有所交汇的人,好像都只能停在具体化的事物上了。
我们能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谈谈某件事,如此而已,也仅此而已。
我从不觉得有人陪,就不孤独了。是因如此,当捧起一本书的时候,听一首歌的时候,才会感觉:
我的这份孤独,被理解和接纳了。
自我中心会造就最普遍的错觉。
换位思考是一个很迷人的词语,因为达到它的要求,并不容易。我们很多人只是凡人,会习惯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意思,并以为这就是对的。
这没有什么好批判的,因为它客观存在,而且需要人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做到让自己在听到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说法时,不会跳起来。
所以,我们常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这样,孤独感又深了几分。
在亲密关系里,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似乎更加普遍。
我们在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你应当是比他人更了解我的。就是我不说不表示,你也应该知道我是什么意思,我是怎么想的。
怎么可能呢?
即使是血缘至亲,彼此之间都相隔了一个时代。要如何完全做到以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即便能如此,又怎会一定能和对方想的一样?
以对同性恋的态度来举例吧。
父辈毕竟与我们相差了一个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超越时代的界限,畅快地跟我们说:
“哦,同性恋啊,这没什么。”
亲友关系好的人,还是会有孤独的时候。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也只是相对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要不那么容易孤独而已。
但书总能跟你共鸣的,《偷影子的人》,不失为这样一种读物。治愈你的孤独,引你多看看那些陪伴在你身边,却无法完全理解你的人。
或许,你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学不会独处是一种遗憾。
想想,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拿起了手机,不还是依赖着网络,在寻求一个有人倾听的连接么?
看微博看论坛,聊天发朋友圈。与人连接,没有什么比这些更为简单了。
我们不需要去思考太多,就是敲打信息都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还能修改、删除,直到我们完全满意为止。
那面对面的交流,可没这种好事。
当实际生活中,与人面对面的连接都没多少意思的时候,孤独感如影随形。
如果能学会独处,甚至享受它,就不一样了。
当孤独感来袭,让自己学着独处吧。或许你可以读一本叫《偷影子的人》的书。
可能,读完以后,你会发现,孤独感真没什么。甚至你还能从“我注定孤独”的圈子里走出来,约几个朋友,让自己闹腾一会。
尽管我们是容易孤独又脆弱的生物,但我们仍然有不让自己陷进孤独里的能力。
当然,这世上有天天开心还不孤独的人。我不绝对否认这一点。可和我一样敏感,能让自己开心的东西很少的人,也着实存在。
而我只想说,我们这样的人,并没有错。
当有人能在精神和灵魂上与我们呼应时,我们会很安心也很满足,然而这种现象似乎大多在阅读或听音乐的时候,才会出现。
我们也欣赏,会玩有趣又能言善辩,生命的每一个细胞都热血澎湃。
但,那终究不是我们。
假如你是很容易感到孤独的人,你不妨接受自己的这种特质。
即使你的身边有着关心你陪伴你的人,可你还是感觉孤独。你也不需要责怪你自己,更不需要以这为耻。
这只是因为,遇到能完全理解你的人,并不那么容易。
是如此,你得学会独处,而不是让自己陷进孤独感里。你可以做些让你的孤独感能得以安放的事物。而不是强化这样一种思想或行为:
“我感到孤独,是没有人能理解我,所以我只能做些最简单的事情来让自己与世界发生连接”。
我的话,我会读《偷影子的人》或者其它同类型的读物,有时还会写下一些文字。
而那些一直陪在我身边却无法完全理解我的人,我现在再也不会因为他们的不理解而不满抑或愤怒,因为……
“我知道你也试图理解,可这的确有些难。但没关系。你的世界已与我毗邻,无论你在何处,我都会一直想着你。”
我们偷不走彼此的影子,可每当我想起你,全世界每一处都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