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虞卿列传全文几遍,理清了全文是围绕在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是否向秦国割地求和,虞卿与赵郝、楼缓展开了一场辩论。
在这辩论中,我有以下三点的思考体会:
第一点:化被动为主动
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
赵国于长平之战战败后,赵王召来楼昌和虞卿来商议对策。楼昌主张求和,而虞卿就当时国情做出了以下分析:
1) 楼昌主张求和原因:认为我们战力不敌秦国,故先示好求和,不然必败。
2) 秦国攻打赵国的作战意图:全力攻打赵国
3) 和谈主动权:掌握在秦国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秦赵两国之战已是一边倒,处于劣势。但虞卿提出用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利用楚魏两国想得重宝心理,必会接见赵国使臣,待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然会怀疑赵会联合天下各国来围攻他,心生恐慌。这时再提出和谈,成功机率才会更大。
第二点:利用舆论造势
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赵王不听取虞卿的联合楚魏建议,派郑朱去秦国,秦国也接纳了郑朱。
赵王二次再问虞卿和谈如何,虞卿直接下定论:和谈必败。
原因如下:
1) 郑朱是显贵之人,到秦国后,秦国必向天下大肆宣扬,利用舆论,强调赵国的示弱求和之心,助长秦国气焰。
2) 原来的楚魏盟国也被这不辩真假的舆论所迷惑,认为赵国是主动求和,就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第三点:借助外力,寻求共同利益盟友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雠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
长平大败,赵王就是否割六县给秦国分别问楼缓和虞卿的意见。楼缓也是个聪明人,这时的他刚从秦国回来,怕赵国不相信,不直接说割地求和,而是给赵王讲了公甫文伯的母亲的故事,曲线说明赞成割地。
虞卿给赵王做以下分析:
1) 楼缓的做法,直接向天下说明赵国是软弱可欺,不可取,是一件危险的事。
2) 利用外力,就算割地,也要利益最大化。
秦国当时最大的敌人是齐国,将这六县献给齐国,并说明联合攻秦计谋,齐国既得土地,又可报深仇,一举两得,乐意之极。
3) 利用齐赵两国联盟造势,引起韩魏两国注意,韩魏两国大王必对赵王刮目相看,与之相交,最终与其三国交好,改变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