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日 星期日 晴
时值深秋,窗外的银杏叶早已落尽,万物披覆着一片沉静的秋光。然而,在这微凉的时节里,我们这些心怀热望的备考人,却齐聚于一中的讲堂,试图从彼此的经验与智慧中,汲取照亮前路的光。
今日活动的核心是“高考真题深度解析”,由来自一中四中的八位一线教学精英担任主讲。规则明确而富有挑战:每位老师的讲题时间被严格限定在二十分钟内。正是在这有限的方寸之间,我目睹了无限的精彩。
各位主讲老师,并未囿于题目答案本身,而是以一道题为支点,撬起了整个知识板块。他们从容地引领我们,先剖析命题立意,窥探题目背后的能力要求;再拆解核心考点,将其与课标要求丝丝入扣地对应起来。在呈现试题解法时,他不仅展示“如何解”,更揭示了“为何如此解”的思维路径。
最令人叹服的是后续的拓展、溯源与展望,类题拓展,梳理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并回溯到高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及经典的教材内容,还展望26年的命题趋向,真正做到了“借一题而通一类”。
二十分钟,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微格教学。台下时而寂静无声,唯有笔尖的沙沙作响;时而因一个精妙的解法,激起一片恍然大悟的轻叹。评委们目不转睛地审视,心无旁骛地听讲,公平公正地评判优劣。
在这里讲解的每一位老师,都不仅仅是在独自奋战;他们的背后,是一整个学校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在支撑。每一次精彩的课堂呈现,每一道题目的深入剖析,都凝结着团队反复研讨、共同打磨的心血。
我也曾有幸向我们学校的几位主讲老师提出过自己一些粗浅的讲题建议——或命题依据缺失,或课标要求聚焦不准,或思路不够流畅,或归纳总结角度尚不成熟,观点未必周全。但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并未轻视这些建议,而是以开放、专业的态度认真倾听,并择其合理之处,巧妙地融入真题讲解中。
在这里,我所看到的,早已不是某一位教师个人的智慧闪光,而是集体教研所沉淀下来的深度与厚度。它让教学超越了个体的局限,在交流与碰撞中,汇聚成更为宽广的教育视野。
主讲人之中,既有资深思广、谈笑间化解疑难的名师,也不乏朝气蓬勃、带着新颖视角初登台的新秀。然而,真正令我深深折服的,并非仅是他们的身份或头衔,而是那种不分资历、一以贯之的敬业精神一一他们对于教学方法的精细钻探,对于传授艺术的深思熟虑,让我看到了一种对教育事业近乎虔诚的投入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