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案例督导中,来访者提到了三个关键词,目标、挫败感,逆反。这三个词看似反映了孩子的一些问题,比如目标不合理,每天订立的目标实现不了,孩子总说自己不行(挫败感),孩子不愿意接受家长建议(逆反)。但我也看到其背后反映出的一些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度关注、保护孩子,怕孩子受挫,经历打击。担心孩子不能安排好自己的事,忍不住提建议,并希望孩子接受。
家长希望孩子能调整自己的目标,这背后的动机是,可以通过实现目标,消除挫败感。也希望孩子没有那么逆反,能更多的听进去自己的建议,比如修正目标,利用假期去学开车等等。
学习的本质一书中讲到,大多数家长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现实的眼光来审视孩子为自己树立的目标,然后做出消极的判断。这样一来,即便孩子会从目标中获得积极情绪,也容易被成人现实的评论而伤害。所以当家长提出将目标减半的时候,孩子断然拒绝了,也不同意修改自己的目标。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为自己树立的目标,即便他们看起来无法实现,甚至有些荒谬。家长对目标的肯定能让孩子产生积极情绪,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么一来孩子为自己设的目标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经受挫败感会给他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这或许也是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力。其实孩子越早经历挫败,对他来说越好。因为当他小的时候,这种挫败感所带来的代价比较小。试想一下孩子是在二十岁时候就经历过挫败好呢?还是等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经历挫败好?如果在二十岁的时候他经历了挫败感,有了和挫败感打交道的经验,将会对他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到了三十岁再经历这样的挫败感,对他的打击会更大。
咨询师也提到挫败感,是否要跟孩子去确认?或许这只是我们家长通过孩子表面上的一些表现而得出的主观想法,孩子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或许只是有失落。也有句话说,越挫越勇嘛,及时有些挫败感或许也让孩子更加有勇气不断去挑战目标。虽然目标暂时未达成,可孩子始终没有放弃目标。
说到逆反,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很多事情应该逐步放手,让他自己去安排。当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空间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他是在逆反了。逆反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没做,就被贴上逆反的标签了。可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我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我的事呢?家长的角色是,时刻准备好,当孩子来向我们求助的时候,给予一些建议,但选择权始终留给孩子。或许有时候孩子会走些弯路,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