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寥寥人烟(个人公众号:寥寥人烟)
一推门,爸妈正坐在沙发上抹眼泪,
哎,又是看电视伤感得吧?
一看,果然不假,中央3的《越战越勇》,
这是个唱歌打擂节目,但套路是先用悲情故事博得观众同情,再看唱歌技能。
正放着是一个女孩声泪俱下讲述老公病重,父母辛劳,一个追梦人的凄惨身世。
一开口唱功一般,但之前的故事帮她挣了不少人气,她还是打擂成功。
这样套路的节目,却不止这一个。
对弱者的同情是人类的本能。
舆论和平台更是利用这种心理,在节目里反复使用这样的套路来保持收视率。
观众的眼泪被利用,用于赚取名和利。
而看客们,在同情别人的时候,看到了更大难处、更不如意的生活,实现了自我安慰 。
看过,哭过,心里也舒服了许多。
这种自以为是的同情心,其实是对对方的歧视。
因为觉得可怜,所以不自觉地用更低的标准去审视对方。
在《挑战不可能》节目上,有个失聪的女孩参加挑战,无声的世界只能通过感知鼓点震动来跳舞。在整个挑战内容上,并没有多高超不同、多敏锐的耳功,倒是可以看出这个失聪女孩的刻苦努力。对于挑战性节目来说,实在没有亮点。但就因为她的失聪,扮演是弱者形象,评委无形中已经降低了节目的标准,让这个女孩通过了挑战。
紧接着这个女孩也被邀请到其它节目上接着赚取同情,也是屡屡闯关成功。
博取别人同情,其实并不是帮助他们的好方法,
博取别人的同情,也并不能使他们真正由弱变强。
反而更容易形成“弱者心态”,
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弱者,需要被体谅被关心被帮助。
这种博同情装可怜一旦不奏效,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故事还不够凄惨,不够煽情。
一旦奏效,又会强化这种心态,我弱,你就应该同情我帮助我,给我想要的东西。
弱者心态会把人生中的不幸、失败、落魄归罪于身边人、单位、社会,
一旦没有得到预期,很容易走极端,做出不良行为。
让所有雇主胆颤心惊的杭州保姆纵火案正是这样的典型。
保姆从小没有母亲,在姨妈家长大,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经常示弱装可怜博同情,走上社会也一贯采用这种模式,并屡获成功。她的方法在这一家里失灵了之后,就心生怨恨,用纵火的方式来发泄不满。
不可否认,中央台很多综艺节目都很老套,需要推陈出新,
像《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高质量的节目并不多,
但是靠赚取观众眼泪其实并不能拯救节目本身。
反而多次被消费同情心,也会让观众出现逃避心理,不仅会丧失对节目的热情,也会对社会产生冷漠情绪。
正如罗尔事件一样,一个痛心疾首的父亲发表的《罗一笑,你给我住!》之后,那个得了绝症的小女孩牵扯了亿万网民的心,就在大家解囊相助的时候,又被爆料他有多套房,家资丰厚,大家立即有老人被欺骗的感觉,原本的同情心立即变成了愤怒的洪流,网民感觉到被愚弄被欺骗而炸裂。
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还会积极呼吁吗?还会解囊相助吗?
当然不会。他们只会淡然、漠视、甚至无动于衷。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土崩瓦解,草木皆兵,这才是真正的逃离。
赚取眼泪,博得同情,并不是帮助别人的好方法,真正需要的是尊重基础上的有效帮助。
这种帮助可以避免在医院长跪不起,避免在街边哭泣乞讨,……,不需要通过出卖尊严来解决问题,而是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仅此而已。
不论是媒体还是传播平台,
眼泪要被善用。
同情不能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