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依旧记得第一次体会到阅读带给我快乐的那本书,是我小学五年级看的《鲁滨逊漂流记》。它在我平淡的小镇生活中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充满冒险和刺激的故事。而后,学业繁重,只能在学习困苦的时候再借着同学的课外书丰盈着贫瘠的内心,悄然拓展着自己的认知边界。
很久之后才看到曾经的阅读带给我的一个好处。有了阅读,我才能跳出生活和环境的限制,用很少的时间和金钱去认知厉害的人、见识伟大的思想、体验精彩的经历。

这么多年也看过了不少让我大为震撼的书籍,若是遇到也喜欢读书的人,就会迫不及待地推荐自己看过的“神作”,可是这样的情形终究太少,更多的时候,对方都是坦诚相待的说自己很久都没看过书了。
我很惋惜,但也无可奈何。直到2020年3月15日,李笑来在直播《让我们聊聊读书那点事》中的一番话,让我感到释然。
他说:读书是很贵很贵的活动,能读得起书的人都是“贵族”。因为读书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有一定经历和充分的实践才能真正读懂。而我们大多数人为了生存每天都要忙工作和家务,一天下来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安静的学习……
毕业后大家都投身于忙碌的生活了,没时间安静的学习才是普通人的常态。我之所以能读完很多书,大概是因为打心底里喜欢吧。无论是家里、公交站,还是地铁里,包里都随时放本书,一有空闲,自己就能拿出来看。现在我甚至会特意早起一会儿,利用清晨那宁静无扰的时光来读书。

如果想要喜欢上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始阅读,选书其实比读书本身更重要。
书籍是精神食粮,我们“摄入”什么就会让自己成为什么,如果盲目地读书,不分优劣,很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读出一身病”。
如果不读书的人想开始尝试着开始,那我一定会建议他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开始,选择那些“需求、兴趣、难度”都刚好在你舒适区边缘的书,那这本书对你来说一定是本好书。
试想,如果一本书是你感兴趣的,又能够解决你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同时易读不烧脑,那你读完之后一定会非常愉悦。
刚开始读书,“继续读下去的意愿”更重要。
只要能读下去,你就能坐的下来,静得下心,看得进去,从而逐渐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至于怎么读书,做笔记,更好的吸收书中的知识都不是刚开始读书需要去深思的你只需要觉得读书这件事本身是有趣的,就足够了。
事实上,大多数人看完一本书后,过不了几天都会忘得很快,但一本书只要有一个一两个真正触动自己的点就很珍贵了。之后,再围绕这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去深入思考、关联、去实践,直到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

假设一本书能给你带来一两个这样的启发点,我们一个月看一本书,一年就是十二个这样能改变自己的点。五年之后,你将会与那些不读书或每年读100本而没有发生改变的人产生天壤之别。
你读过的书,就如同你从小到大吃过的饭,看不见,但是早已经融化到你的骨肉里。那些曾经读过的书,或许你已经忘记了其中的具体内容,但它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你的思维方式、提升了你的气质和修养,让你成为了那个不一样的你。
最后送给大家万维钢的一段话——希望在你犹豫不决的那一刻起到一些作用:
现在你有空闲时间,摆在你面前一本书和一部手机,你拿哪个?
其实拿起哪个来,你都可能花很多时间在上面,关键就在于那一刹那的选择。
选择书的那一刻可能有点痛苦,一旦读进去就不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