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一位大家都不陌生的导演。当提及宁浩的作品时,《疯狂的石头》、《无人区》总是被首当其冲地拎出来,而鲜有人知他的处女作《香火》。
《香火》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并非电影,但后来,所有的搜索词条将之概括为“电影”。姑且让我们引用搜索词条中的解释来描述这部作品:《香火》是宁浩执导,李强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个和尚常年独自守着一座年久失修的老庙,就在春节前几天,和尚鞋子破的厉害,便将木棍下用来支撑佛像的布取来缝鞋,鞋补好了,佛像却倒了。正月十五在即,这位和尚指望着能收上一些香火用作来年的生活开支。他骑着一部借来的自行车,从此开始了筹集修缮佛像资金之旅。
《香火》是一部拍摄方式与影片内涵都十分简单明了的作品,且带有很强的愤青思想气质。甚至许多观众称,这简直不像宁浩。个人觉得这种评价也并不完全正确。《香火》这部作品是宁浩的处女作,其中夹杂的许多东西更像是一个年轻气盛之人应有的模样。《香火》是他对自己进行的一个实验,他自己亦称“早期也有过,做低收入的文艺片,还是突破自我心理局限做商业片的矛盾”。其实,这无关所谓的“道德”、“理想”的评判,正如该作品。人们总是习惯以崇高去绑架一些人之常情,而屏蔽了崇高的本义。个人觉得,宁浩身上的那股文青气质一直延续在其作品中,并未死去,譬如《无人区》。
不过,除却宁浩的个人才华,我更想提的还是该作品的主题,也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信仰问题”。正如上文所提及的词汇,这部作品的主旨还是“信仰的衰落”
信仰这个词儿太崇高、太空洞,现在的人似乎是不大爱提的。毕竟每每提起,除了“人类精神世界匮乏、现代化亦是物化、娱乐至死的年代是无法容忍束缚的”等等言论外,也无法再辩出新的深刻立论。但话题,还要继续••••••
宁浩在这部作品中的自我意识表达实际是十分直白的,并不像后来的《无人区》略需咀嚼。关于影片提出的“信仰为何衰落”,其答案在影片中的呈现包含了三种因素。
当信仰的本体不再崇高。一般狭义上的信仰,我们通常将其与宗教信仰等同。宗教信仰却有一点特殊性,他是人创造的,他本身的载体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在《香火》中,这个信仰的本体就是和尚,毕竟,泥像是不会自己诵经传道的。而正是因为和尚充当了信仰的本体,信仰的根基才会滋生腐蚀质。
作品中的和尚为了修缮佛像,为了坚守庙宇,逐步打破信仰的禁忌。从撒谎化缘、看相骗人,到用一尊几块钱的佛小像骗了一户人家几千块钱。和尚在他既定的筹款轨道上渐行渐远。这从“永葆初心”的角度来夸赞一番的话,也是遵守了逻辑的,但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细节。例如,大庙的和尚都是用录音机来“诵经念佛”的;和商也需要来辆摩登的大摩托;一些大庙竟然还能实行“股份制分红”••••••总而言之,新世纪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是“深入佛心”的。这种社会景象下的信仰被彻底蒙上了世俗的色彩,当信仰的神秘性被人为削弱后,也就丧失了维系其生存的条件。
当信仰的客体失去信任。当影片中的和尚也不念经了,就靠香火来赚钱;当村民将在庙门口宰羊作为习惯;当妓女都能说出“出家人不是挺有钱的吗,还出来化缘”;当人们不再相信“因果报应论”;当信仰沦为谋欲的工具;当封建迷信再度成为信仰的容器。此时,失去了客体维系的信仰则式微。耐人寻味的是,此时的信仰还自视清高,以一种违背理念的不平等去鄙夷“众生中的卑微者”。
在影片中,和尚因化缘被抓紧警察局。被拘留期间,巧合地与妓女关在同一房间。经过一番交谈,被关的其中一个妓女表示想要靠工作帮和尚筹齐修缮佛像的资金。和尚的第一反应是犹豫不决,却也悻悻地说“不太好”。这位妓女却误以为是出家的慈悲心作祟,在几遍拒绝后,旁侧的另一位则冷静地打击道“这事儿不是你能办的”。当厌弃信仰的世俗遇上厌弃世俗的信仰,这颇具趣味。
当信仰的既得利益者不再支持。中国的宗教在几千年来一直在充当着某种政治辅助品的角色,但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它的这一价值似乎就消亡了。宁浩在《香火》中呈现了许多社会实景的缩影,概括说来,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都是加速信仰衰落的助力军。相信该点在大家看完影片后自会明了。
《香火》的整部叙事都围绕着和尚筹集资金来修缮佛像而展开,经过坑蒙拐骗等系列手段后,和尚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修了金佛,有了诵经的录音机,正月十五照常开了香火。但当和尚刚准备享受这种“美好的新年”时,却被告知小庙所在的这块地要被拿来修路,这是影片的结局,是和尚与庙的结局,可能也是信仰的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