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已经说了10年的陈旧的话题。
忘了昨天怎么就聊到了莫言,反正同事非常激动且义愤填膺地大骂莫言好一阵子。这不奇怪。
2012年10月11日,中国籍作家莫言凭借长篇小说《檀香刑》《蛙》《丰乳肥臀》获得诺贝热文学奖,诺奖评委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这是国内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得诺贝尔奖,本来是为国争光的事,但遗憾的是,获奖之后,莫言不仅没有成为国宝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而受到各种嘲讽和谩骂,即使现在,也依然不被很多人认可。
在2012年之前,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一直都是耿耿于怀。网上不断传出关于国内某个作家曾经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消息,但是真假都无法证实。
所有关注这一奖项的人,心中都感到很不服气:想我泱泱大国,文明上下五千年,难道就写不出一部世界第一流的小说?于是,国人纷纷怒斥:这就是西方文化的偏见,他们不肯把这个奖给中国人。很多人都在想,假如有一个人获得了此奖,岂不是要成为“民族英雄”?
但是,莫言真就得了诺奖,但没想到,得奖之后迎接他的,不是积极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也不是鲜花和掌声,铺天盖地而来的的是大量的负面评论和连续10年的“网暴”。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名不符实”,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在讨好西方世界,蓄意“抹黑中国”。
获得诺贝尔奖反而被谩骂嘲笑,这是什么道理?或许莫言自己也想不懂,明明是为国争光的事情,怎么到了最后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对莫言的批判是从文人圈子里面开始的,一开始从文学爱好者古川、北风等开始,共同公开发表了《中国民间人士反对莫言被授予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开信》,要求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取消莫言领奖资格,就此掀起了一场文学界对莫言的大批判。
很多人怀疑莫言是“暗箱操作”,甚至作家陈丹青也在电视节目中暗讽莫言,直言自己从来没看过莫言的作品,但十分确定莫言获奖与他的作品无关。
一些看了作品而感受不到期待值的粉丝也加入到了嘲讽的圈子里,很多人觉得莫言作品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
文学作品引起争议很正常,无非是一位作家写了他想写的。喜欢看他作品的就多看点儿,不喜欢看的就当他是另类空气也行。又何必大肆攻击呢?
其实莫言的小说,很多人是看不懂的。他们只看懂了书中某些让人不愉快的“曾经”;并且还因为这些“曾经”被写得太过真实,太过难堪,觉得莫言“丢了中国人的脸”。进而又觉得,莫言之所以要这样写,只是为了讨好西方人。甚至很多人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只能去写正面的、阳光的、老少咸宜的那种内容。但真正的现代文学,不是这样的。
有多少人真正读过莫言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真正能理解其作品的含义?如果都读懂了莫言的作品,那就不是莫言作品了。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确实让很多人根本无法读懂。比如莫言的《丰乳肥臀》。
看不懂而抨击莫言有情可原,问题是批判莫言的大多数人根本就没看过莫言的作品,也来人云亦云地开始攻击莫言。这就怪了。他们甚至拒绝承认莫言笔下过去的中国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一些事情。可以说,讨厌莫言的人,至少有一半不是出于文学方面的考虑,而是纯粹出于一些其他方面的考虑。几个文学爱好者批判莫言能理解,毕竟有“文人相轻”的说法嘛,可是那些从来没看过莫言作品的人,也来破口大骂,出于什么心理呢?如果你从来没读过莫言的作品,你凭什么骂他?
莫言被骂这不是莫言本身的错误。毕竟一部小说创作出来之后,怎么样解读,就不关作者的事了。作者只需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再用艺术的方式来反映他见过、经历过的事实。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知道此时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否合适。不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内容,你怎样理解都可以。但文学家有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和底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学家都认为,他们的职责就是要“为弱者发出声音”。但是,如今有一部分人,却不太接受这种说法。
莫言一直在说,一个小说家不应该为强者歌功颂德。他这个观点确实是来源于西方世界,但这不代表凡是西方世界的思想、观点,就都是正确的,但也不能代表就都是错误的呀!
因为莫言得奖了,中国人对这个奖的崇拜和兴趣减少了很多。可是文学作品的意义何在啊,难道就是粉饰太平或者逗大家一笑吗?文学需要的是反思和批判,把糟粕的、丑恶的东西暴露在阳光之下,也应该是文学承载的责任啊!
但是有争议就有支持的力量,当莫言被流言蜚语缠身的时候,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余华站出来讲到: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九成茅盾奖的获奖作品优秀。余华敢说,但肯定也激恼了很多文人。
很多人说莫言江郎才尽,获奖后难出作品。甚至不少业内的作家也说,作家一旦拿过诺贝尔文学奖,那他就很难再写出超越自己的作品。
不过对于这一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说:“我相信莫言得奖后依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种力量,没有人会阻止他。”
事实上的确如此,莫言2012年获奖,十年过去,他没有回复各种评论,没有选择抨击,而是用了最好的方式回复了众人:莫言带着新书《晚熟的人》正式回归。面对外界的说法,莫言的自我认知就是“我是一个晚熟的人”。
莫言说自己“晚熟”,其实代表了生活中另外一类人:他们没有什么大背景,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现在的成绩,并且继续打拼,就正如莫言出身于普通的农村贫困家庭,他的成功是他付出了无数艰辛、一个作品一个作品堆叠出来之后的大器晚成,他是慢慢熬成功的,就像晚熟的稻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说:“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5名的话,莫言的作品应该进去”。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写道:“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
后人在慢慢读懂孔子,也在慢慢读懂蒲留仙,相信迟早有一天,后人也终将读懂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