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古蜀国
三十年后的我,是一名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天,我在调阅汉代竹简图片时,突然看到有一行小字:“中秋之日,月晖之下,古蜀即现。”我异常震惊,明天刚好中秋节,立马给我的两个好友余晗睿和张元朔打去电话,我三人立刻成团,开始了一段探险失落的古蜀国之旅。
根据竹简记载,我们来到了贡嘎山,此处离成都300公里,李白在《蜀道难》提过“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贡嘎山物产丰富,这里非常适宜从事农业活动,和李白对古蜀来源的描述非常贴合。
动物学家老张和植物学家老余,同学见面分外兴奋,但是乐极生悲,我们进入原始森林后,发现大家都没带食物和水。“老余,不是说好的你带大鱼大肉吗,你怎么忘了。”我埋怨道,“我以为是老张带了,话说回来,你作为组织者,你怎么一点都不带啊?”老余忿忿地嘀咕道。“我不是带了一大堆器材吗,还有帐篷、睡袋、锅,炉子,你看我都成骆驼了……”
“咕咕咕……”我三人的肚子同时响了起来,大家相视而笑,这有什么难的,我三人都是野外生存高手,于是大家合计了一下,开始各自忙了起来。
老余拿出他那把大砍刀,直奔不远处的竹林而去,只见他东摇摇,西磕磕,南听听,北碰碰。不一会,他就带着一大截竹子屁颠屁颠地回来了。办完这一切,他又钻进了森林深处,不知所踪。
老张走向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只见他趴着地上,仔细观察泥土上动物的留下的脚印,东嗅嗅,西瞅瞅,像极了一只猎犬。他终于选定一个位置,首先他掏出小刀把一段树枝削成了两截,做成一对代钩,把其中一个插到土里,并在旁边选择了一颗韧性很强的小树,把它折弯,然后在树上系上一根麻绳,绳子另一头系到代钩的另一截上,接着又用绳子做了一个活套,套在这个代钩上。做完这一切,他又去找了好多野果和青草洒在套子周围。
我也没闲着,搭帐篷,铺睡袋,生炉子,现在就等“米”下锅了。
最先回来的是老余,我看他手里捧着一大堆蘑菇,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口若悬河起来,“老陈,你看这个皱巴巴褐色的是羊肚菌,又大又白的是鸡枞菌,它可是白蚁培养出来的,你再看看这个,鲜红鲜红的,我们读书那会儿,都说蘑菇颜色越鲜艳越有毒,这话不全面,碰到我这个植物学家,这个红菇就是绝对美味……”我看到他如数家珍,突然打断他,“老余,我们还没有可以用来煮你这些美味的水啊!“
“呵呵,这有何难,看到我带回来的这些竹子吗,竹子生长在深山旷野之中,承天地之雨露,吸日月之灵气,竹汁是夜间从竹体内流出的液汁,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将其列为天水,具有神奇功效,誉之为神水……”我真拿他没办法,可能他这种孜孜不倦的爱学习性格,小学就养成了。
“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老张拎着一只大肥兔满面春风地走来,看来这个动物学家也是学以致用,证印他自己的那句口头禅:“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在篝火旁,吃饱喝足,这时夜已经很深了,月亮被一层厚厚的乌云遮住,森林里黑洞洞的,雾气浓郁笼罩四周,仿佛深处有一双双绿荧荧眼睛正注视着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发出嘶嘶的声音正快速向我们爬来,“嗷……”一声狼叫划过寂静的夜空,我们三个不寒而栗,老张赶紧起身,在我们营地周围洒满了一圈黄色的粉末。“是硫磺吗?”我问,“是驱蛇粉,硫磺赶不走蛇。”老余也在口袋里东摸西摸,拿出一物,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二踢脚,他点燃后,随着呯砰两声,我们听到狼群被吓着,嗷嗷地跑远了,我们大笑起来,紧张的气氛顿时无影无踪。
此时天公作美,云开雾散,一轮皓月当空,银白色的月光洒在一面光滑如璧的山崖上,“古蜀国!”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叫起来,我们立刻收拾起身向那个石壁飞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