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看到安徽桐城中学那副著名的“绝对”,技痒时想接下联。几经尝试发现它的伏脉束缚太多,而且也不是格律联,要找到合适的关键字也颇费功夫,只能作罢。
最近它成为作业出现,笔者于是暗自发狠要找出答案。
一、分析
桐中联出句:
桐中敲铜鐘 童男童女同上学
它巧妙之处是利用“桐中”的谐音成句,而且把谐音的“铜锺”拆解开再成句,难得的是经过这样两道转化,文意仍然流畅。此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如果严格按照格律和联意要求,全句之眼“铜锺”两个字非常难对上,甚至几乎无解,这在后文会详述。
1、格律
以上格律是:
平平平平平 平平平仄平仄仄(“学”是入声)
从格律上说,上联前半句是“五平调”,缺少抑扬顿挫的语音美。但好在核心位置的“敲”字有两读,除了平声外还有去声的念法,而且意思相同,这里就取仄声的“敲”。
这样成了“平平仄平平”,虽不是五言律句,它至少有了起伏。
尽管这样,上联后半句却可以做文章,它可以入律。熟悉格律的朋友一看到“(平平)平仄平仄仄”会说,这不是很多文章拿来举例的白居易“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吗?笔者要说的是,它可不是格律诗拗救的稀客。
比如笔者行文喜欢举的特殊例子黄庭坚“春来诗思何所似”(平平平仄平仄仄),还有杜甫“远送从此别”(仄仄平仄仄)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桐中联出句的后半句,可以通过对句的拗救达到律句的要求。
对联如果符合格律的要求,吟咏起来就会如玉扣珠联,抑扬有致,更显出作者创作时的惜墨如金——毕竟相对于古体诗,格律诗节奏更沉稳有序,仿佛由鼓点推进的乐曲,激越与悠扬的气调都隐约有温暖的预兆。桐中联的后半句就具备格律美的潜质。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格律的要求,桐中联的对句(下联)格律应是:
(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里的括号表示按照目前分析,这个位置可平可仄。
2、桐中联出句的两重转化
由“桐中”转进到“铜鐘”是第一层转化,两个词同音同调,而且它们的第一个字都含有“同”的偏旁、这两个字也都念作“同”;转化结果第二个字的偏旁是另一个“童”。
第二层转化是把前面的结果“铜鐘”再拆分,让两个偏旁——同学的“同”和儿童的“童”分别成意进入下半句。第二层转化出的儿童的“童”在先,同学的“同”在后。
这时应该注意到,对句(下联)倒数第三字要用来救出句(上联)的拗句,所以这个位置必须为平声。
也就是说如同杜甫那首诗的拗救:“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的“空”字,是用来救出句的拗句“此别”。桐中联出句的”上学”形成了拗句,对句倒数第三字就要用平声字相救。
由于出句里“桐”、“铜”、“同”和“童”均同音同调,下联对应位置这四个字也必须同音同调,这样才能符合此联精妙的结构要求。
因此,上面的对句(下联)格律应调整为:
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即原来推想的可平可仄的四个位置,都明确只能选取同音同调的平声字了。
3、桐中联出句的句眼
把出句12个字串联起来的当然是“铜鐘”两个字,它就是句眼,承前启后。根据这个提示,对句的这个位置也是句眼,而且两个字要符合:
1)格律为平仄;
2)两字部首相同、偏旁不同(在这个对联里左为部首、右为偏旁);
3)两字偏旁都为平声字,且与第一字同音同调;
4)第二字不止是仄声,读音也要区别于它的偏旁(对应于上联的“鐘”与“童”)。
此外,对句(下联)第一字要与句眼第一字同音同调,而且同偏旁不同部首。
所以,对句就是要找到两个同音同调的平声偏旁字,加了相同的部首后,读音变成了平仄。而且其中一个平声偏旁字与加了部首后的字,不同音也不同调。
二、解题
1、探索
笔者列举便于成诗的同音字逐个校验,比如“交焦”、“萧肖”、“丸完”、“关官”、“尧肴”、“尝长”、“丰风”、“齐奇其”、“司思丝斯私”,穷尽他们的部首,也不能凑出一个合适的词。句眼始终找不到。
好不容易查到一个生僻的词“蟏蛸”,语义(一种代表福运的蜘蛛)毫无诗意,“宵烧”的读音也不符平仄;“纨綄”读作“完缓”,可惜词义不通;“幡帆”也是平平,读音亦无变化;即以上都不能用。
本想干脆把“无解”写成文章,以后不再考虑这个对联了。只要把缘由说清楚也是一种解答。
无解这并不奇怪。讨论异体诗的开山之作《异体诗浅说》(吴积才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里,提到一副拆字律句联“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锺(一种酒器)”。笔者读时拍案叫绝,当时技痒就想把它续成一首同样拆字、两联对仗的五绝格律诗。可是搜索枯肠也没写成,探索的过程写在旧文《意趣在焉——异体诗笔记之三》里,如有高人愿意指点请移步一览。
想来桐中联上联的成句可能源于偶然。首先,“桐中敲铜钟”这样五平调的句子不会出自过去的士人,至少他们会写“桐中撞铜鐘”,因为“撞鐘”才是这个动作的正解,语句也会因为有起伏而显生动。《礼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用来比喻回答深度的是“撞钟”,言简意赅,而“敲钟”偏口语。
如果表达有校工敲上下课的铜钟,写成“奏铜钟”或者“响铜钟”会增加一层意境。因为作为主语的“桐中”如何做这么具体的动作,而名校桐中奏响钟声则更委婉。
其次,桐中刚好有铜鐘,善于捕捉诗趣的作者于是吟出巧句,而“同”和“童”的演绎更是锦上添花,让这句上联一直没有出现无可挑剔的对句。
原因就是句眼“铜鐘”几乎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作下联。这也难倒了作者自己,他好像没公布过他的下联,也没吟出第二句这样的二分之一绝对。
2、偶得
机缘巧合,笔者最终找到“宸宦”两个字对应“铜鐘”,并延展成律句下联:
桐中敲铜鐘 童男童女同上学
晨浣皆宸宦 臣宰臣僚辰在朝
“宸宦”格律为平仄;这两个字部首相同而偏旁不同;“辰”、“臣”、“晨”和“宸”同音同调;“宦”字除了是仄声,读音也明显区别于它的偏旁“臣”。
“臣”、“城”读音接近,它也填补了上联缺失但呼之欲出的那个字。
由此这个解答在格律、结构上都符合最严格的要求,它的语义是这样的:
“晨浣”指早晨的沐浴,“宸”指皇帝家的,“宦”指官宦;“臣宰”指辅佐帝王的重臣,“臣僚”指百官;“辰”这个位置对应上联是副词,意为“逢时”,《诗经》:“我生不辰”就是生不逢时的意思;“在朝”指为官。
查询kimi得到线索,据说商周时期沐浴已经成为官员重要礼仪的一部分,至唐代更是把官员沐浴形成定制,一个月分“上浣”、“中浣”和“下浣”,可以想见当时条件下沐浴有了庄重的意味。
所以大臣早朝前沐浴就顺理成章,“晨浣”的应该就是这群不嫌折腾,也要谦卑应对的朝臣们。
过去帝王统御天下,而把自己的本事都“货与帝王家”的官宦们,自然也都是那个“官家”的私人官宦。比如日本幕末时期的“公武”之争,就是天皇和将军的矛盾,所谓公家就是皇帝家。周制尚且如此,何况秦制。公家的、朝廷的,其实都是帝王家的。
全句意思是:
为上早朝沐浴的大臣们都庆幸逢时,自己还在朝为官。
这个解答破费心力,朋友们纷纷说这是文字游戏。但无论如何,找到一个各角度都靠谱的答案也是令人欣慰的事。
而且从笔者提供的这个路径,有兴趣的高人还可以继续验证别的答案。至少这样有理可据,不会被轻易指责“你这对得不行”!因为一切条件都严格执行还说“不行”,那所谓“行”就是得像敲钟和上学一样白话、通俗,但问题就是通俗都被这个巧妙又幸运的上联自己给锁死了。
最后说说笔者之所以要在桐中联里加入格律因素,把本来有限的解答束缚得更加难以动弹,就是因为这个出句有“桐中”和“铜鐘”的巧合因素,特别是对出句眼“铜鐘”的高难度。光是不考虑格律因素的解答,也难以完美契合桐中联的巧妙结构。
因此,笔者索性加大难度,从格律层面解析这个出句(上联),严格按照它的规律对出下联,尽可能做到文意通达。这样就可以彻底回答这个长时间萦绕着的问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