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中对联析与解

好几年前看到安徽桐城中学那副著名的“绝对”,技痒时想接下联。几经尝试发现它的伏脉束缚太多,而且也不是格律联,要找到合适的关键字也颇费功夫,只能作罢。

最近它成为作业出现,笔者于是暗自发狠要找出答案。

一、分析

桐中联出句:

桐中敲铜鐘 童男童女同上学

它巧妙之处是利用“桐中”的谐音成句,而且把谐音的“铜锺”拆解开再成句,难得的是经过这样两道转化,文意仍然流畅。此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如果严格按照格律和联意要求,全句之眼“铜锺”两个字非常难对上,甚至几乎无解,这在后文会详述。


1、格律

以上格律是:

平平平平平 平平平仄平仄仄(“学”是入声)

从格律上说,上联前半句是“五平调”,缺少抑扬顿挫的语音美。但好在核心位置的“敲”字有两读,除了平声外还有去声的念法,而且意思相同,这里就取仄声的“敲”。

这样成了“平平仄平平”,虽不是五言律句,它至少有了起伏。

尽管这样,上联后半句却可以做文章,它可以入律。熟悉格律的朋友一看到“(平平)平仄平仄仄”会说,这不是很多文章拿来举例的白居易“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吗?笔者要说的是,它可不是格律诗拗救的稀客。

比如笔者行文喜欢举的特殊例子黄庭坚“春来诗思何所似”(平平平仄平仄仄),还有杜甫“远送从此别”(仄仄平仄仄)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桐中联出句的后半句,可以通过对句的拗救达到律句的要求。


对联如果符合格律的要求,吟咏起来就会如玉扣珠联,抑扬有致,更显出作者创作时的惜墨如金——毕竟相对于古体诗,格律诗节奏更沉稳有序,仿佛由鼓点推进的乐曲,激越与悠扬的气调都隐约有温暖的预兆。桐中联的后半句就具备格律美的潜质。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格律的要求,桐中联的对句(下联)格律应是:

(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平

这里的括号表示按照目前分析,这个位置可平可仄。

2、桐中联出句的两重转化

由“桐中”转进到“铜鐘”是第一层转化,两个词同音同调,而且它们的第一个字都含有“同”的偏旁、这两个字也都念作“同”;转化结果第二个字的偏旁是另一个“童”。

第二层转化是把前面的结果“铜鐘”再拆分,让两个偏旁——同学的“同”和儿童的“童”分别成意进入下半句。第二层转化出的儿童的“童”在先,同学的“同”在后。

这时应该注意到,对句(下联)倒数第三字要用来救出句(上联)的拗句,所以这个位置必须为平声

也就是说如同杜甫那首诗的拗救:“远送从此别,青山复情”的“空”字,是用来救出句的拗句“此别”。桐中联出句的”上学”形成了拗句,对句倒数第三字就要用平声字相救。


由于出句里“桐”、“铜”、“同”和“童”均同音同调,下联对应位置这四个字也必须同音同调,这样才能符合此联精妙的结构要求。

因此,上面的对句(下联)格律应调整为:

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平

即原来推想的可平可仄的四个位置,都明确只能选取同音同调的平声字了。

3、桐中联出句的句眼

把出句12个字串联起来的当然是“铜鐘”两个字,它就是句眼,承前启后。根据这个提示,对句的这个位置也是句眼,而且两个字要符合:

1)格律为平仄;

2)两字部首相同、偏旁不同(在这个对联里左为部首、右为偏旁);

3)两字偏旁都为平声字,且与第一字同音同调;

4)第二字不止是仄声,读音也要区别于它的偏旁(对应于上联的“鐘”与“童”)。

此外,对句(下联)第一字要与句眼第一字同音同调,而且同偏旁不同部首。


所以,对句就是要找到两个同音同调的平声偏旁字,加了相同的部首后,读音变成了平仄。而且其中一个平声偏旁字与加了部首后的字,不同音也不同调。

二、解题

1、探索

笔者列举便于成诗的同音字逐个校验,比如“交焦”、“萧肖”、“丸完”、“关官”、“尧肴”、“尝长”、“丰风”、“齐奇其”、“司思丝斯私”,穷尽他们的部首,也不能凑出一个合适的词。句眼始终找不到。

好不容易查到一个生僻的词“蟏蛸”,语义(一种代表福运的蜘蛛)毫无诗意,“宵烧”的读音也不符平仄;“纨綄”读作“完缓”,可惜词义不通;“幡帆”也是平平,读音亦无变化;即以上都不能用。


本想干脆把“无解”写成文章,以后不再考虑这个对联了。只要把缘由说清楚也是一种解答。

无解这并不奇怪。讨论异体诗的开山之作《异体诗浅说》(吴积才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里,提到一副拆字律句联“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锺(一种酒器)”。笔者读时拍案叫绝,当时技痒就想把它续成一首同样拆字、两联对仗的五绝格律诗。可是搜索枯肠也没写成,探索的过程写在旧文《意趣在焉——异体诗笔记之三》里,如有高人愿意指点请移步一览。


想来桐中联上联的成句可能源于偶然。首先,“桐中敲铜钟”这样五平调的句子不会出自过去的士人,至少他们会写“桐中撞铜鐘”,因为“撞鐘”才是这个动作的正解,语句也会因为有起伏而显生动。《礼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用来比喻回答深度的是“撞钟”,言简意赅,而“敲钟”偏口语。


如果表达有校工敲上下课的铜钟,写成“奏铜钟”或者“响铜钟”会增加一层意境。因为作为主语的“桐中”如何做这么具体的动作,而名校桐中奏响钟声则更委婉。

其次,桐中刚好有铜鐘,善于捕捉诗趣的作者于是吟出巧句,而“同”和“童”的演绎更是锦上添花,让这句上联一直没有出现无可挑剔的对句。

原因就是句眼“铜鐘”几乎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作下联。这也难倒了作者自己,他好像没公布过他的下联,也没吟出第二句这样的二分之一绝对。


2、偶得

机缘巧合,笔者最终找到“宸宦”两个字对应“铜鐘”,并延展成律句下联:

桐中敲铜鐘 童男童女同上学

晨浣皆宸宦 臣宰臣僚辰在朝

“宸宦”格律为平仄;这两个字部首相同而偏旁不同;“辰”、“臣”、“晨”和“宸”同音同调;“宦”字除了是仄声,读音也明显区别于它的偏旁“臣”。

“臣”、“城”读音接近,它也填补了上联缺失但呼之欲出的那个字。

由此这个解答在格律、结构上都符合最严格的要求,它的语义是这样的:

“晨浣”指早晨的沐浴,“宸”指皇帝家的,“宦”指官宦;“臣宰”指辅佐帝王的重臣,“臣僚”指百官;“辰”这个位置对应上联是副词,意为“逢时”,《诗经》:“我生不辰”就是生不逢时的意思;“在朝”指为官。


查询kimi得到线索,据说商周时期沐浴已经成为官员重要礼仪的一部分,至唐代更是把官员沐浴形成定制,一个月分“上浣”、“中浣”和“下浣”,可以想见当时条件下沐浴有了庄重的意味。

所以大臣早朝前沐浴就顺理成章,“晨浣”的应该就是这群不嫌折腾,也要谦卑应对的朝臣们

过去帝王统御天下,而把自己的本事都“货与帝王家”的官宦们,自然也都是那个“官家”的私人官宦。比如日本幕末时期的“公武”之争,就是天皇和将军的矛盾,所谓公家就是皇帝家。周制尚且如此,何况秦制。公家的、朝廷的,其实都是帝王家的。


全句意思是:

为上早朝沐浴的大臣们都庆幸逢时,自己还在朝为官

这个解答破费心力,朋友们纷纷说这是文字游戏。但无论如何,找到一个各角度都靠谱的答案也是令人欣慰的事。

而且从笔者提供的这个路径,有兴趣的高人还可以继续验证别的答案。至少这样有理可据,不会被轻易指责“你这对得不行”!因为一切条件都严格执行还说“不行”,那所谓“行”就是得像敲钟和上学一样白话、通俗,但问题就是通俗都被这个巧妙又幸运的上联自己给锁死了。


最后说说笔者之所以要在桐中联里加入格律因素,把本来有限的解答束缚得更加难以动弹,就是因为这个出句有“桐中”和“铜鐘”的巧合因素,特别是对出句眼“铜鐘”的高难度。光是不考虑格律因素的解答,也难以完美契合桐中联的巧妙结构。

因此,笔者索性加大难度,从格律层面解析这个出句(上联),严格按照它的规律对出下联,尽可能做到文意通达。这样就可以彻底回答这个长时间萦绕着的问句。

(全文完)

新笔择时誊旧诗

赋至沧桑句便工——赵翼的诗论与书法

小记二则

对联小记

两段宋代诗话

芒种日做核酸

听上交直播

读诗小记

读诗小记之二

新笔佳时

悬肘法再题(二)

翩翩宋间名士——步韵姜夔《徵招》    

由他点缀雪兼晴——步韵东坡《定风波》

诗的核心魅力与学习法

人生得上几西京——人文读书会陕西站记事

天真烂漫是吾师——苏轼书展掠影

敦煌记忆

秋令两章

米元章的面目

料理纤毫

花眼妙用

辨伪漫说(全)

日本游历诗

袖拂几——悬肘第五证

董其昌名号补遗

盛唐那次行——一首四联回文七律

莫言夏衍余秋雨

《饮冰室诗话》的佳句

书法的几重身影

“衰”应该念cui吗——回乡诗考补遗

明治汉诗

台湾行散记

苏东坡的归隐

被误读的米元章

北宋的几个瞬间

翰墨风流——三个维度看书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