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读完了美国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埃隆马斯克传》,说艰难,一是阅读跨越了两年,从2023年9月开始到2024年1月才读完,真可谓怠惰因循;二是人物传记大都跟时间及事件关联,所以时不时就要停下来比对一下事件的具体时间;三是外国人的名字如同中国人的脸,让异族分不清所以然,特别是像我这种脸盲的人,总是要返回前面落实具体人物,反反复复。老话说书易读,亦难读,好书会让人心生欢喜,好书要慢读。
优秀作者是一本好书的保障,艾萨克森作为乔布斯、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等诸多名人传记作者,文字功底和叙事能力自不必说,但好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故事,本书主角埃隆·里夫·马斯克恰好具备这个基因,少年坎坷不平、成年粲然可观。他,七零后(1971年6月28日)、属猪、巨蟹座,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和物理学专业,现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21年世界首富,星舰、特斯拉、光伏发电、推特、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世界知名企业实际控制人,用人生精彩、成就斐然、贡献卓越来综评实不为过。当身如蝼蚁的我们每天为生活忙碌时,有一个仿佛神仙附体的人在为人类思考和不断前行,让我们这个时代璀璨耀眼。
胡适给梅贻琦推荐陈寅恪时说,我那么多博士论文抵不过陈先生一篇500字的文章,据考证那篇文章是陈寅恪写给妹妹的家信,信中主要内容是借钱买书,用500字介绍一批书,而且说清楚,这是大师的功底。读埃隆马斯克传的过程中我向自己团队和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没有大师的本事,只能诉说自己的感悟,于此汇聚成文字,是为阅读笔记。
总结起来,马斯克有七个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对管理者和即将走向管理岗位的人。第一提出真正的硬核目标,吸引那些兼具野心和才华的人,干掉和羞辱那些对目标持怀疑态度的队员,用一次次实现那些不可完成的目标建立团队勇往直前的文化和精神图腾;第二躬身入局,不去要求你的团队做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深入一线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专业和具体的问题及建议,让团队知道你不是在蛮干;第三做出关键决策并承担失败风险;第四团队中管理人员至少要有20%的时间做他管理的具体工作,甩掉纸上谈兵和光说不练的管理员;第五删除所有能删除的流程,如果最后需要加回来的还不到删除部分的10%,那就说明删除的还不够,真正的简化和优化是指在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部分和流程之外的部分和流程,所有的成本都是在不必要的环节中增加的;第六质疑每一项要求,无论上面的要求还是下面的要求,如果这个要求是聪明人提出来的,更要注意,因为他们的破坏力更大;第七既要、又要、还要是可以的,但要配备更多的资源,否则什么都要不到。
我在想,为什么中国没有马斯克,答案好像不需要思考,因为即便生了马斯克他也活不下来。我们培养的少年是温室乖宝、青年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中年是内有老小外有领导的顺民、一生梦想大概就是老了享点清福。巨婴国的臣民在大母亲的管辖下,从生到死,偶尔蹦出来一个英文老师质疑妈妈的钱包是当铺,马上就被老妈一记耳光扇的找不到北。还有一个段子也很能说明问题,那个曾问出老百姓有钱不敢花的肉喇叭在采访天问一号设计师张荣桥时问他如何看待火星移民,张说,作为科学幻想可以,现实不太可能实现,还不如好好打理地球,这是我们顶尖科学家的格局,但评论也很有意思,一网有友说,我们都已经不敢想象明天,何况未来,这是老百姓的格局。他们代表和构成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这就是中国。我们有背后纹着尽忠报国的岳飞和割肉啖母的孝子,有可以把杯子叠成豆腐块的军队、有扇贝都跑了四次的上市企业、有连砸字都不会写的文联主席、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们不会有马斯克。
读书的过程是洗礼内心的过程,对比同龄人马斯克我如何?三十几岁时我是一名管理者,有着很硬核的目标,也有一批有野心有才华的队员,但我却没能带领着他们实现梦想,这种结局有一个中国式的解释叫“德不配位”,现在看来是目标太大,大到与打下的基础没能匹配。四十几岁时重回职场我是一名基层职工,再看斯克身上那些特质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躬身入局、选择队伍、调配资源、质疑权威、简化流程、承担风险,这些我觉得自己曾拥有特质经历从上向下看过在从下向上重新审视时,才明白自己只是曾经掌握了一点表象,而不是真正的拥有了这些特质,有如躬身入局但没有事必躬亲、选择队伍但带着情感、质疑权威但却不断妥协、看似勇于承担风险但都是在红线以内,种种如此也就注定了曾经的结局。极致的努力不一定有伟大的成功、但伟大的成功一定需要极致的努力,三十岁的我哪里够得上极致二字。
还是回到中国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吧,人的改变可以是被动也可以是自我驱动,但选择了什么就应该承受什么,用我妻子的话说:“中国没有马斯克也挺好,这个世界就是大家跑的太快了,才出现了这么多问题,这个大环境,多修心养性也许有可能让大家都过得舒坦点”。读书,悟道之路,愿我们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