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7月至今,不知不觉中自己已工作了近7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今年2-5月,不顾一切的甩掉一切束缚,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环游世界的愿望,也成功把自己的状态从“不想工作”切换到了“渴望工作”。
虽然至今未换过工作,也没有飞黄腾达,但是工作方面,总体还算顺风顺水。
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宝宝”,但在周边同事和历任领导眼中,我却属于一个靠谱、工作能力强的骨干员工。以至于原本提了辞职的我,破天荒地收到了公司集团HR提出的类似“停薪留职”方案的挽留。也使我在开始怀念工作带来的那种充实感的时候,能收到原部门领导再三抛出的橄榄枝,免去了未婚未育四处求职面试的繁琐和尴尬,并最终又顺利地回到了这家许多人认为还不错的公司。
尽管我一直以“资质平平”自许,而且缺点不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相信自己身上一定是有着某些在职场角度看还不错的特质。所以趁今天周末一人在家,自我总结如下:
1、 学习能力较强且持续学习。
外语专业毕业后,首先到公司参加技术培训,全班25个人,仅我一个是文科生。虽然培训学习的过程异常艰难,但是最终我却以TOP5的成绩结业。这个突破自我的开端,后来成了我在许多艰难时刻自我安慰的良药,即当年技术学习如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己都能克服,现在遇到的新问题又算什么呢?
后来的工作以合同为中心,虽然现在仍处在“略懂皮毛”的水平,但是我却持续在学习英文、法律学、财经等知识,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商务合同领域真正的专家,憧憬着不久的将来,自己能随手根据谈判内容写出一份让人满意的英文合同。
去年回国了,工作领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通过不段向本部门以及周边部门同事学习,我也算有了比较快的一个转身(据领导说,速度让他诧异)。
回归工作后,上班途中、在家无聊时,自己碎片化地听着BBC、VOA或是《经济学人》杂志的英文、以及西班牙语电台;《吴晓波频道》的财经节目、得到APP的《吴军的谷歌方法论》《吴军.硅谷来信》《万维钢.精英日课》《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以及高晓松的《晓松奇谈》等都是一路陪伴我的语音课程或节目。将兴趣和学习结合起来,虽然有时只是听闲书,但是不知不觉中也借助他人进一步了解了这个世界。
工作这么多年,虽然自己身边大多数都是985、211毕业生生,来自二本学校的我,却从来没有感受到因为学历而带来的歧视或者自卑感。越来越发现,人生的确是长跑,学习是持续和需要终身去做的一件事情。
2、 做事踏实、主动、不推脱、有责任心。
历任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工作评价都不错,很重要的原因应该都源于这一点。多年以来,我一直记得高中班主任那句“吃亏是福”的教导,对于工作中那些可做和可不做的事情,也尽量去做。因为很多时候,做事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这些年,也遇到很多“部门墙”或者推脱工作的事情,因为能理解,所以淡然处之。只要没有“越俎代庖”,通常我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多做一步。
此外,凡是交到自己手上的任务,及时跟踪,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从王同学找合伙人这件事情,我深刻地领悟到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靠谱的人之重要性。在职场中,虽然“靠谱”也算是智商与情商的一种体现,但往往比单纯的智商和情商又更为重要。
3、 善于总结。
虽然工作的前五年,自己已然有总结的习惯,但对于它的重要性,却是在近两年才逐渐认识到的。人的记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时候是短暂的。所以将自己工作中的知识、技巧、经验或是心得及时记录和总结下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总结的过程本身就是加强记忆和深化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分享,让知识得以分享和传播,这对于一个部门和公司来讲,是一笔财富。
去年见一个印度籍专家朋友时,他悄悄跟我说如何让自己尽快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大意就是不断在工作中学习、不断总结输出、不断分享(但是印度哥们儿建议的是“有所保留”地不断分享,哈哈)。在后来一年里,我的新领导不断加强了我对此的认识。所以今年我自己无论是出门旅游,还是工作,都让自己不断的输出。一开始有些难度,后来发现其实也蛮有乐趣,或许是已经养成习惯了吧。
4、 沟通能力较强,“及时反馈”。
一项工作进行过程中,不时向干系人同步进展,一方面让对方知道你已经在做那项工作,另一方面也让对方知道主要的困难点,方便自己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及时反馈这个习惯,可以有效避免沟通不畅带来的投诉等问题。
5、 同理心强。
很多同事遇事比较容易愤懑不平、也喜欢抱怨,也习惯性地会从自我角度出发分析对方的“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我则习惯于换位思考,因为这样可以让我进一步理解多方的行为逻辑,彼此多一份体谅。
以上就是我自我总结的几点比较好的工作习惯。现在得下楼跑个步,所以暂时写到这里,回头有时间,总结一下自己工作习惯的缺点以及踩过的雷。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2271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