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表达之“惑”:难以捕捉教育情境中的写作问题;难以实现选题的创新;难以建立有逻辑的表达结构;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难以实现对经验的提炼与表达;难以进行“规范”的专业写作。
教育写作为何成为教师专业技能中的短板?教师的研究和写作素养缺失,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缺少洞察、认识、提炼、概括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大多数老师的写作只能靠模仿和自悟。不会写,纵有万般精彩的教育实践,更与何人说?不会写,永远停留在实践细节的沼泽中,无法再进一步;不会写,无法领略更多的风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教育写作并非只是表达研究成果的最后一个环节,而是融通了理论学习、规律发展、成果转化、实践改进等多个环节的专业活动,可以引领教师进入一种以“写”为核心的良性循环:实践探索、理论学习——反思研究——实践改进——专业发展。
教育写作助力教师成为“理性的实践者”。杜威说: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教育经历并不等同于教育经验,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将教师教育生活中的行为与结果建立起来联系的时候,教育经验才可能真正得以出场。
薛法根老师在美国学者波斯纳“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又往前迈了一小步,加上“写作”。就是这一小步,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了一次大飞跃。不但让教师在反思中“跳出了实践时的行动逻辑和细节泥沼”,而且让教师“将零散的经验明晰化、系统化和结构化,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更可贵的是“让教师的个体经验转化为了公共知识”,进而“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
情境教育学家李吉林老师谈到:我知道把自己实践中的感受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提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后我懂得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我懂得教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40年间发表文章350稿,出版专著和相关书籍28部,这些都是自己一篇篇、一字字独立完成的。在回顾历程中,我甚至感动了自己。我感到将情境教育创新的收获变成文字,让老师的操作不至于停留在经验层而的仿效,而可以按规律去进行再创造,运用到实践中,获得教育的高效能,最终让众多的儿童获益,这就实现了我的初衷。
教育写作可以帮助教育跨越从经验到理论的台阶,将个人的缄默知识转化可与他人交流、分享、讨论的公共知识,使教师的个体经验可以被认知、被理解、被实践、被推广,使其更加丰富和成熟。
创造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是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也是教师自我确证的重要方式。——叶澜
重塑教师的职业尊严和专业自信,提升教师专业生活的品质,赋予教育生活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写作适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助推一个人不断去寻找生活中的新意,帮助教师打开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生活之门。
教育写作应是日常的,扎根于教育生活需要的。写作可以检验事物的深度,也可以了解身的深度。
教育随笔,可以积淀写作素材;教学案例,可以归纳教学策略;教学论文,可以提炼教学经验;研究报告,可以推广研究成果。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教师写作是浸润着教师职业特点的专业活动;教育写作不包含公文写作、文学创作或其他写作;学术论文、教育叙事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文体都可以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表达样式;拥有更强烈的表达自信,更自由的表达空间,更自如的表达方式,真正享受专业表达带来的乐趣和幸福。
专业写作学习可以从对各类教育文体的辨识、学习、研究开始。建立明确的文体意识;学会“辩体”“定体”;学习不同教育文体的写作技术;遵循论文写作的法则。汪曾祺说,写作其实很容易,就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个“调子”。不同的文体 就有不同的“调子”。理解其中的学理,在认识上“辩体”“明体”,写起来又合乎其间的规范,做到“合体”“得体”,再以写作实践相跟进。
解开教育文体的写作密码。教育叙事:讲述与发现,揭示故事背后的道理,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教学案例:透过现象看本质,创生实践与精彩,从实践走向研究。教学论文:注重问题解决与理性思辩,是思维、逻辑、语言的三重转向。调查报告:基于调查的研究,注重过程与结果的高度融合,强调用证据说话。文献综述:在梳理中发现,有程序清晰的行动,是对已有研究的研究。
教师写作要凸显“恒”。当教师专业写作素养的提升,除了要在学理上、技术上掌握一定的策略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思考。教师专业写作的有效路径:深耕——深思——深描——深构。深耕:扎根教育教学的土壤,增强研究意识,学会观察与积累,努力从实践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关注改进与实践,进行尝试与创造。深思:对现象、经验进行思考与剖析,从感生走向理性。
当每位教师倾情投入到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去,并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积淀学识—深度思考—持续写作”的专业生活习惯,终有一天,会超越技术写作的层面,进入到自由写作的状态,让自己丰富而又生动的教育生活自然而有意义地在笔尖流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