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遇到些问题,我又拉着朋友巴拉巴拉地说我的工作。
“想想觉得自己当时表现得不好,应该更淡定一些的。我那样回答好像显得自己有些嚣张。”一开始,他还耐着性子给我分析了半个小时,唇干舌燥地好不容易把我安抚好。然而,我心安理得看完电视洗个澡出来,又忽然心情躁动。
“我觉得我那句话说得不对噢,不知道领导会不会不高兴。”“呃……”
“当时虽然我说不是我的意见,但总觉得他会把事情归咎于我。”“……”(崩溃边缘)
“你说我是不是应该跟他道歉呢?”“……你真的很烦诶……”(抱头)
以上,是一个自卑敏感者的日常。
我仿佛天生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把自己和别人说的话记在心上,事后反反复复地斟酌,生怕自己说错什么、态度不佳又或是表现得不够完美。我最害怕的事莫过于别人不喜欢我。因此,我希望自己呈现出来的态度是谦卑的、语调是平和的、处事是圆滑的,不希望得罪任何人,甚至一心想做个讨人喜欢、博人赞美的人。
然而我又生来有些自卑和孤僻,不够自信,难以合群。从小嘴笨,甚至连一句讨喜的话都不会说,拜年会客总免不了被长辈责怪一顿。爱好小众,平日里说得上话的人本就不多,更难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虽说是个热心肠,很爱主动帮助别人,但又更像是个烂好人,经常为得不到想要的感谢和表扬而黯然神伤;甚至,偶尔换来猜忌和背叛。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就像割裂出两个自我,既自卑敏感,又骄傲迟钝。
但现在的我,已渐渐能将这样的痛苦减轻。
曾经,高中的一段艰难的岁月里,我仅有两位好友。她们下课会从隔壁班过来看我,听我一次又一次地诉说学习和生活的苦楚。有时候我会因为别人轻描淡写或有意无意的几句话,反复难过,甚至坐在学校的草坪上嚎啕大哭,她们也时常陪伴和安慰。那是非常珍贵的温暖,让我渐渐觉得自己能变得快乐起来。
直到某一天,其中一个女孩子忽然很郑重地跟我说:“我也许以后不会再这样听你诉苦,因为我觉得这样并没有使你好起来,而且我觉得自己也因此越来越不开心……我们每次都希望通过开导你让你能振作起来解决问题,但你只是一味地强调你的不快乐。你想要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是别人的关心和安慰。这样使我觉得很累。”
对我而言,这是非常震撼的一席话。
原来,我既失去了自己的快乐,更剥夺了她们的快乐。我并没有变好,而且损害正在加倍。
当一个自卑敏感的人,习惯性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嫁给别人时,他并没有得到安抚,更不会因此变得坚强。他只是把心头的乌云变得更加厚重低沉,压得自己和别人都喘不过气。
就像祥林嫂,一次又一次,翻来覆去地撕开自己的伤疤来寻求安慰。然而安慰就像止痛剂,无法医治溃烂的疮疤,甚至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结果是停滞不前,陷入更深的泥泞。
我的结论是,停止反复哭诉,是止损的第一步。
当一个人不再强调自己的痛苦,不再只沉浸在安慰的短暂止痛效果时,才有能力让自己摆脱痛苦。既然我们无法彻底压抑自卑和敏感的天性,那就不妨想办法减轻它带来的二次伤害。当别人的一言一行影响你的情绪时,你可以寻求安慰让自己稍微舒缓,但需要及时从痛苦的状态中抽离。停止哭诉,就是最直接简单的方式。
规划解决方法,然后解决问题,才能彻底止损。当我们需要排解因过分敏感而承受的痛苦时,不妨将痛苦打包好,一次性扔进垃圾桶里,然后转身离开。
于是我果断停止了我的话题。
“好啦好啦我明天想办法补锅就是了。”
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心情好,才有力气解决困难,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