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混沌大学创新院的第一堂课开始,李善友教授第一次课开讲批判性思维,大多是哲学的概念,很多涉及哲学认知论的内容。我是课程预售的最后一天加入的,加入的初衷是想跟着一群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更牛的人,训练自己使用自己的思维,锤炼自己的人生算法。
第一天的课,其实自己没怎么听懂,逻辑性确实很强,而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能完全消化完自己也知道是不可能的。光是课堂上推荐的几本书,如作为教材的《世界观》自己就只是读了第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就搁置在那儿,并且每次读都是读到自己睡着,甚至到了有点怀疑自己的智商水平。但是,听老师在课堂上去讲这本书,能把一整本书的内容,用简单的概念串起来,说清楚这之间的逻辑联系,确实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
人在掌握一样东西的时候,本质上是对自己原有认知的改变,或者说是升级。参加这样一个持续一年的课程,我想应该自己会有几个方面的收获。
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在哪,如何突破这个边界。
要突破这个边界,应该如何让自己的思维不局限。
让自己的思维不局限的方法,是跟着创新院的老师们,用他们的认知来帮助自己打开局限。
打开局限的方式不只是简单的听课,而是要进行能带来改变的刻意练习。
我想,大致的逻辑应该就是:
思维训练--刻意练习--思维升级(认知升级),一个循环的过程。
李笑来老师经常做一个对比,把人的身体成为系统的硬件,大脑比作系统的软件,硬件升级非常的困难,到了一个时间点之后可能还会变差。而软件升级则不一样,只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装上最新版的之后,就可以跟上软件升级的步伐。
思维训练,也是一次对自己大脑操作系统的升级。
批判性思维,可以认为就是元思维,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如果我们不掌握自己思维的思维,那最大的可能性会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只会根据直觉系统产生浅层的思考,并依据这个思考做出决策。
人的认知是有边界的。我们80%的信息是经由眼睛看来传递的,18%来自于耳朵听到的。但我们眼睛的可见光只在400纳米--700纳米之间,而光本身是能量,是波长,光是没有颜色的,是我们的眼睛在接收到了现实世界的光照,通过视神经传到脑神经,我们把它扭曲为了颜色。其它无关的部分,被我们自然的丢弃掉了。耳朵能识别的振动波也只是16--2万Hz之间,我们的听神经中枢将这部分振动波扭曲为了声音。
从这里我们看到,对于这个世界,我们的认知其实是有边界的,那个边界就是我们做事的边界。善友老师说的更为精辟: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认知通道,你的边界把你禁锢的世界里,所以有结论,每个人的认知边界才是你事业的边界所在,完全是一个客观道理。
那为什么我们人对于光波和声波,只是留下了那么一点点的可识别范围呢?我们本身就不能作为一个光波仪或者声波仪器吗?答案是不能,这会成万倍的消耗我们的能量,是我们的肉身承受不起的。
我们的认知是为了求存,而不是为了求知。
为了能有这个存在,我们必须要放弃掉更多,这个思维的原则是奥卡姆剃刀原则或者是最小作用原则。
可能很多人都会喜欢那样一个状态:刚刚好,既不多也不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从这里回望回去,会发现原来人本身是一个如此设计精巧的存在。
思维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要有毁三观的心理准备,还要有重建整个思维架构的决心。如果只是抱着听听的心态,不去做课后的准备,不读书,那未来一年的自己还应该只是今天的重复而已,唯一的区别只是每个月可能花在睡大觉的时间,用在了听几堂课上,实则思维还是停留在原地。
也许,今天花这些时间,也并没有将自己脑中的思考捋出来个一二三,但是,重要的是这已经开始了。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自己的思维,是如何发生的,记录能清晰的再现这个路径。
掌握批判性思维会让你很痛苦,但也会很快乐。享受这个未来会带来 serendipity的过程,并忠实的记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