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3梁惠王章句上13》
今天是丙申年乙未月庚戌日,六月廿四,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今日大暑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
花信風:金鳯羣飛。桃葉四披,数十花駢羅其下,如朱鳥羣飛然。西人呼花紅者為金,因名為金鳳花。及莢成,手纔觸之,及卷子迸,不可得收,因名為急性子。
【学习笔记】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宣王说:"我昏暗愚钝,不能达到你所阐述的德治境界,希望您能用智慧的道理激励和启迪我的心志,以德性的光明开导和接引我,我虽然不聪明,悟性也不足,但愿意躬身践行。"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资产性收入"却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只有读书人能做到。至于一般人,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性收入,不能碰到事儿,遇到挫折就"穷斯滥矣",没有礼义的常心了。这样,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儿都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哪有有仁心的人在位却做出陷害他的百姓的呢?"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说:"所以,明君怎么做呢?规定人们的产业,根据家庭人口分配田产,使一年的收成,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头丰衣足食,有所盈余;坏年头有积蓄糊口,不致于饿死。然后再教化百姓,使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
【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孟子说,现在呢,老百姓过得很苦,一是规定的产业和分配的田产不足,二是规定干这干那,不能专心尽力耕田事农,三是征这征那,难有积蓄。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育妻儿。好年头尚且困苦,坏年头更是性命难保。老百姓连保命都怕来不及,哪里还有工夫学习礼义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孟子说,前后对比的情况,分析下来是这样,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您想行王道施仁政,何不从根本入手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规定每户人家"宅基地"五亩,用于建住宅,四周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襖了。鸡狗和猪这类家畜,不错过繁殖饲养的时节,七十岁的老人便可吃到肉食。每户分配百亩农田,不要妨碍农时,八口之家就不会饿肚子。认真办好各级学校,反复教导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那么,须发老人就不至于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个个穿绵吃肉,一般人不冻不饿,这样还不让天下归服的,那是不可能的事!"
孟子高抬读书人,不弃下根人,这一上一下之间,促人深思。要立志做一个读书人,有所不慕,有所不取,有所不惧,有所不移。
且用孟子所说的"不误不妨"启示我们:不折腾就是积蓄,不盲动就是效率。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