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31 星期三 北京
因为川菜名声在外,又以麻辣著称,所以说到辣椒与饮食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就想到川菜,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我一直是这样做的。曾经写过不少和川菜有关的文章,讨论过现代川菜形成的时间和条件,除了对历史的一知半解之外,还要说到辣椒。那时候觉得移民潮把辣椒从东南沿海带到四川,很快就在那里生根、普及,成为川人百味的日常,也为现代川菜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原料。也正是因为川菜名气大,便认为西南地区的饮食风格都是受四川影响,是川菜系的组成部分。一直这么说的,没见什么人提出反对意见,也许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没有什么好议论的。
川菜名菜水煮牛肉。许家菜出品。
最近看了一本书《中国食辣史》,中山大学曹雨先生写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9年3月第一版
据曹雨先生考证,辣椒进入中国大致在明朝中期,作为观赏植物,在浙江最早有了记录,(高濂《遵生八笺》(1591年):“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同时广东也是辣椒进入中国的一个渠道,还有就是东北地区了。这些都与欧洲与东亚的贸易有关,葡萄牙人、荷兰人把辣椒带到东方,进而进入中国。辣椒进入中国后,沿着水路向内地发展,一路是顺着长江水系向西、沿着运河向北;还有一路是沿着珠江水系向西、向北。尤其是清朝初年的移民,把辣椒带到了西南腹地,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虽然辣椒在川菜中作用明显,但是第一个吃辣椒的省份却不是四川,而是贵州,贵州是中国辣椒的地理中心。
这个结论大出我的意外,和以前建立起的关于辣椒在中国传播的知识完全不同。曹雨先生在地方志里找到了依据,最早记录食用辣椒的是康熙年间的《思州府志》:“海椒,俗称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在此之前辣椒虽然也在某些文献记载中出现过,但都是作为观赏而不是食用。乾隆年间贵州的一些地方志中陆续出现辣椒代盐、佐食的记录。在此之后,贵州及周边地区陆续出现辣椒种植和食用的记录,道光年间《城口县志》中记载:“黔椒,以其种出自黔省也,俗名辣子。以其味最辛也,一名海椒,一名地胡椒,皆土名也。”(城口县,原属四川,现属重庆。)
城口县(图片来自网络)
这段话说明四川的辣椒来自于贵州,道光朝(1820年—1850年),据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记载的土苗食用辣椒,已经过去了100年。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辣椒陆续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落地生根,进入人们的饮食中,同治年间培育出了耐寒的辣椒品种,辣椒得以翻越秦岭到达关中地区,并由关中地区向东到了北京、天津,向西到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到了二十世纪初年,“辣椒的食用范围已经从贵州向北扩散到湖北西部;向东扩散到湖南、江西;向南扩散到广西北部,;向西扩散到渝州、四川、云南。在二十世纪初,业已形成了一个以贵州为地理中心的’长江中上游重辣地区’ 。”(《中国食辣史》P39)
辣椒进入中国的路径前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看到的与曹雨先生介绍的没有区别。辣椒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以前注意到的只是川菜中的使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则很少考虑,读书少,眼界窄,盯着的只是川菜的名,未能深入研究辣椒与中国饮食碰撞结合的历史。曹雨先生的调查,细心梳理层层叠叠的历史,用文献说话,中国人吃辣椒的历史由此得以正本清源。
读《中国食辣史》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也看到了自身的许多缺点。我不是四川人,也不是西南人,吃辣椒也是长大以后的事情,关于辣椒的知识本就不多,聊天听到一些,读书看到一些,用的时候便以为是信史了,因此就有时有错漏,想来真是惭愧。我不怕行家批评指正,只怕错漏影响他人,误人误己太不应该。虽然时刻提醒自己,却难万无一失,只能小心谨慎,认真读书,好好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