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慢慢会整理出一系列知识点或启发点,与大家分享之。
中国文化,在秦汉以前,一般拿孔孟思想代表一切,但其实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一环,其他还有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讲儒释道三家。南怀瑾的比喻用得特别好,佛学像百货店,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闲可以逛逛,逛完可买可不买,但社会需要他;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所谓生病就好比变乱,治病就是要拨乱反正,那就需要研究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地理、医药等等。儒家孔孟思想则像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不吃中国自己的米饭,只吃洋面包,一是会不习惯,再是吃久了会出毛病的。中国法律系统的哲学背景,就是以四书五经作为基础的,所以其包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影响深远。
《论语》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的价值观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撰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道统,完整地提出了“仁”,即一整套的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如孝、悌、恭、敬、信、宽、惠等),奠定了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政治伦理的基本观念。
再此,介绍一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72岁),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关于孔子弟子,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44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论语》创造了人格的典范
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仁者”,《论语》作了最好的讲述。《论语》中所表现的真实孔子的伟大人格,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榜样。
孔子的“仁学”,体现了他“仁以为己任”及“明道救世”的使命感,与重道义、轻私利的价值观念。它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教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中国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闪耀着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