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如果要说的话,大约就像是深陷沼泽。身体一点点陷入其中,生命一点点流逝,却无能为力。
举几个例子,大家可能有更深的感触: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终于去了喜欢的公司,可是发现自己没那么喜欢,甚至还没有上一个工作好,不知该辞职还是继续走下去。
想要在事业上转型,但是又不知道该转向哪一行。
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创业,自己也想试试,却不知道从何开始。
迷茫最可怕的是,它会一点点吞噬你、撕扯你,让你焦虑,让你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让你颓丧,让你一蹶不振……
可是,我们能由着迷茫吞噬我们,撕扯我们吗?
不能。
我们应该努力扯开迷茫厚厚的伪装,寻找它真实面目——我们为什么会迷茫?
1.1认知错误
相信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迷茫: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怎么办?
李笑来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有非常精辟的论断,他说:“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换句话说,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不是因为你没有兴趣,很可能是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你做得并不好,没成就感。
由此可见,迷茫的最深层的原因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错误认知。所谓错误的认知,就是你认为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相吻合。在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这个问题上,你认为,或者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一开始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就能做得很好,甚至不考虑努力的成分。看到别的老员工能够轻而易举地应付种种问题,而你却错误百出,被领导叫去谈话,任谁在这种压力之下,也不会爱上工作。然而,即使是这样,你也要认清楚,任何技能的获取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都需要时间的铺垫。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怎么可能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一旦树立了这样的认知,做起事情来就会少很多迷茫。
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是,应不应该从体制内出来。经常看到公众号和网上很多文章说,体制内如何温水煮青蛙,如何磨灭人的斗志,如何如何不好。当然,体制内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但是与此同时,体制内也是培育很多大咖的温床,因为他们在这里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升自我,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如果不假思索,盲目相信别人,觉得体制内很不好,抱怨没机会提升自我,不好好工作,结果无论是成长还是工作都没做好,不陷入迷茫才奇怪。
所以,一旦认知出现错误,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就会陷入混乱,进入迷茫的状态。
1.2缺少努力
用更为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这些人都知道应该做好本职工作,知道做好本职工作很好,可是就是不愿意去做,因为不能吃苦。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很羡慕那些高中就出去赚钱的人,尤其是小区里的一个姐姐。她高中本来成绩不算差,但是觉得学习太辛苦,便自己开了一个美瞳店,后来又开了几家分店,做得风生水起,家里很快全部都换了新家具。再看看我自己,都二十多岁了,还在花家里的钱,我时常觉得愧疚。可是没过几年,当我再次回家的时候,却听说她的美瞳店倒闭了,手上只有两万块钱的存款,现在回来准备做点小生意,但是却一直没什么起色,于是十分后悔,觉得自己当初应该去读书,可是也仅仅是后悔而已。
我想,她应该不是那种愚笨的人,如果能够随便学习一门新的技能,甚至一点营销的知识,也不至于变成现在可这样。可是,我再一想,连学生时代学习的苦都没办法吃,在外面又过了几年顺风顺水的日子,她的干劲早已经被磨光,再也不愿意吃苦,又怎么能真正学好一门技能?
学生时代的学习,很多时候培养和锻炼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力,这两种能力提升了,学习成绩最多不过是附加品。还有一些虽然没上过学,但是吃过苦的人,让他们去专注训练自己的能力,他们做起来只会更轻松,而其他人则会觉得困难重重,因为觉得困难重重,所以选择了放弃。
因为放弃,因为不肯努力,所以现状更加惨淡,欲望更加不能被满足,自身更加迷茫。
因而,迷茫不仅是认知层面出了问题,还因为实践层面也出了问题。
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认知更加准确,主动付出更多的努力呢?
2.1 要做到涤荡思维,让我们的认知更加准确。
涤荡思维,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自己的思维,驱除错误观念。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我想要的,马上就要。然而事实是,这根本不可能,我们需要付出努力,需要耐心,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在此过程中,如果一直都马上想要得到,就会陷入一种迷茫和痛苦之中。新人在进入公司之后,马上就希望自己一点错误不犯,什么都会,可以和老员工做得一样好,这怎么可能?!如果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想法,注定会被现实捧得头破血流,加上人不清楚现实,就会安慰自己,我做不好不是我能力不行,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份工作。由此就有了迷茫。
涤荡思维,还需要我们谨慎对待每一个进入自己大脑的观念。
最近十分流行的中年危机,很多人看了之后心惊胆战,可是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多少人在经历中年危机?为什么这群人会经历中年危机?那些没有中年危机的人是如何避免的?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当一个观念试图进入你的大脑时,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自然可以避免很多观念病毒入侵。
以上两点,都需要我们学会深入本质,而非停留表面。之前看的比较多的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这些文章表面上宣传的是女人要自立自强,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变成了女人要美,怎么美?一个字:买!所以,这些人写这些文章的本质一定是想要刺激读者消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们和商家有合作,他们可以从中盈利。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后果就是买买买,想让自己变美,然后发现家庭仍旧支离破碎,老公仍旧出轨。自己辛苦攒下的钱也都给了商家,等自己离婚的时候才发现一无所有。
2.2 提升元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
所谓元认知能力,就是思考我们自己的思考。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由元认知,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反思能力。反思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绝佳方式,还是认识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关系的绝佳方式。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成甲在他的《好好学习》中就提到,他每天早上会花最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写反思日记,笑来老师也说过,他每天晚上会写上三千字来反思自己。我自己每天早上也会花一些时间来写反思日记,前一段时间因为有点忙,所以就没有写。结果发现自己那段时间好像是白白度过了一般,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应该改进,成长几乎是停滞状态。
2.3 刻意练习
之前提到过,很多人明明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却过不好这一生。他们可能是因为对事件本身认知不足,或者是认知错误,但是如果已经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但是还是会陷入——“我做不到怎么办”“别人那么厉害,我可能没机会了”这样的状态中。
出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
最好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
在进行刻意练习之前,必须要知晓一件事情,就是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锻炼和培养自己。比如说最简单的事情,专注。专注不是任何人生来就有,反而和我们漫长的进化相悖。在远古时期,人类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避免自己被随时可能出现的猛兽吃掉。所以人类的基因里已经被刻上随时关注周围信息的烙印,如果想要专注,就是在和几万年的进化基因抗争,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再比如长远的眼光。在人类进化的路上,大部分时候更多的是关注自己今天有没有饭吃,保证自己今天能够活着。而长远的眼光,也不过是人类有了文明之后,才慢慢出现。这些都需要我们现代人一点点通过刻意练习来培养自己。
甚至于那些最朴素简单的道理,我们都需要培养自己来做到那些道理,而这些都离不开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四个要点非常好懂:
1. 跳出舒适区。简单来说,就是要专门去做那些你自己不会的,需要稍微努力一下才能做到的事情。
2. 大量重复。就是不断地重复,一直到尽善尽美位置,但是这种重复不应该是机械式地重复,应该是每次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
3. 有效反馈。就是每次重复都要有正确的反馈,这种反馈最好是比较厉害的导师给出的。如果没有很厉害的导师,最好有一个参照的标准。以写文章为例,参照物应该是比较优秀的文章。
4. 专注。每次训练都应该是精神高度集中,才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成长,不然所有的重复和训练都是无效的。
迷茫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就好像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可能和世界本身完全吻合一样。所以,当迷茫来临的时候不要惊慌,不要失落,认真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迷茫,是认知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如果身边有牛人大咖,询问他们是最快走出迷茫的方法,但是如果想要从本质上走出迷茫,还需要让自己脑海里有足够多的准确的概念,不断去涤荡思维,看穿事物的本质,坚持反思,经常进行刻意练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