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去云南旅游,由于过于兴奋,导致昨夜一夜未眠。辗转反侧后,一口气读完了黑塞的《悉达多》,现在在飞机上,刚好留有空闲时间大概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
《悉达多》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富裕安稳的婆罗门少年寻找自我,探索本质的人生旅程。
这部小说发生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印度,那时古印度宗教以婆罗门教为主,社会以种姓制度为主,其中婆罗门既是一种宗教,又是四大种姓中阶级最高的种姓,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婆罗门教规定了男人一生的行程,所有男人都必须按照被安排的行程完成他一生的旅途。
在这个时代,还出现了沙门、佛教等百家争鸣的宗教思想,它们都作为婆罗门教的对立而出现。
悉达多是婆罗门中仪表堂堂的教士,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学识渊博,深受身边人的喜爱和尊敬,所有人都为他高兴。只有一个人为此闷闷不乐,那就是悉达多自己。他生活富裕,衣食不愁,但内心十分空虚,无法触及自己的阿特曼(婆罗门教的术语,类比于灵魂),他充满疑惑,充满恐惧,因为他不知道人生的本质,不知道活着的意义。
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两个苦行僧。苦行僧是沙门中的一个派别,他们的核心思想是抛却一切物质,在森林中磨练自己的身躯和意志。悉达多决定拜他们为师,不顾父亲反对,执意跟随他们一路修行。路上,他风餐露宿,忍受饥饿,一路学习、思考和斋戒,没过多久,他就成了沙门中的翘楚。所有人为他感到喜悦,但只有他仍然未能找到自己的内心,他觉得沙门的教义不过是为了逃避生活,逃避现实。
随后悉达多见到了佛陀乔达摩。乔达摩是佛陀的姓,他还有一个称号叫释迦牟尼,而乔达摩的全名叫乔达摩.悉达多。 但在小说里,乔达摩就是乔达摩,悉达多就是悉达多,但我觉得作者将乔达摩.悉达多分成两个人来写是有他的含义的。书中的乔达摩创立了佛教,并拥有一大群信众。悉达多认真倾听佛陀的讲法,对佛陀的佛法表示高度赞同,但他没有顿悟,因为他认为佛陀的教义无法转换成自己的智慧,教义只属于令人敬佩的知识。于是,他告别了佛陀,又独自踏上寻求人生本质的道路。
后来,他亲身进入了世界轮回,亲身体验人间的冷暖,他成为商人,成为赌徒,体会性爱,品尝烈酒,最后在一条小河边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后顿悟。
他找到了自己内心,拥有了自己的教义。但他没有去宣传自己的教义,他知道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获得的才是真正的智慧。他认为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是圆满的,所有罪恶都蕴含宽恕,所有孩子内心都住着年老的自己,所有新生都伴随死亡,所有将死之人都意味着永生。任何人都无法看到其他人的路走了多远;强盗和赌徒可能会走向佛陀,婆罗门可能会走向强盗。而深度禅定时,时间是不存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于是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是圆满的,一切都是梵天。因此,世上的一切都是好的,死即生,罪恶即神圣,智慧即愚蠢,一切皆是如此。人只需遵从和热爱这一切,世界就无法对人造成都伤害。人的躯体和灵魂都经历过罪恶、性欲,追求过财富、虚荣,感受过最可耻的绝望,只为学会放弃反抗,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将其与幻想的完美世界相比,而是让世界保持原来的样子,然后爱它、融入它。
为了探寻内心放弃自己的富裕安稳的生活的决绝是让人钦佩的;在作为沙门时,忍受饥饿与恶劣天气的意志也是让人叹服的;最后明知道融入尘世会经历堕落、腐朽、苦难,但他仍然为了体验这段经历奋不顾身地投入的那份义无反顾是让人感动的。最后他能在轮回之苦中抽身,并找到自己的内心,找到人生本质,让人感受到圆满。
或许世尊乔达摩就是悉达多,是顿悟后成佛的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