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公共场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家长教育或者教训孩子。那在外人面前怎么教育孩子?对孩子又有什么影响呢?
我的观点是,这个得分不同的情况了。
对于故意破坏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事情,我们当然要及时制止,并且责令道歉,这是不能商量的;
对于孩子出于无心或者因不懂规则而引发的后果,父母要及时消除或减轻造成的后果影响;
至于“教育”孩子,大可在情绪冷静下来后晓之以理。如果当时火上浇油,孩子哭闹顶撞,你火冒三丈,火星撞地球,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而且我的观点是不论哪种情况,都应该尽量顾及到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自尊心吧!
其实想想,作为父母,我们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有时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于孩子给自己惹了麻烦的一种情绪宣泄,是要急于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有胜任教育孩子的能力。
在外人面前过多地教育和干预孩子,特别是家长夹杂自己情绪的教育,只会让孩子觉得颜面尽失、茫然无措。本来就觉得委屈和无助的他/她会更加害怕,因为这时候突然感觉不到你的爱!
很多家长会说,这么小的孩子哪有什么自尊心!?
根据华盛顿大学学者的最新研究,我们对自我的感受可能建立于五岁之前。研究采用一项新技术,内隐地测量了200多名五岁儿童的自尊心,这是该类研究中最年轻的被试群体。
研究发现,早在五岁之时,儿童的自尊心便已足够强烈,并且能够通过灵敏的技术对其进行测量。
如今,研究人员希望研究年龄更小的孩童,以建立学龄前儿童自尊心的形成过程。一些科学家认为,学龄前儿童年纪过小,不足以对自己形成积极或消极的感觉。但该研究表明,自尊心——即对自我感觉良好或差劲——是固有的。孩子带着这种社会心态进入学校,而非在校期间才得以发展。
可见,照顾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你的面子,多么重要!
很多家长会说,这么简单的道理,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就说不通,做不到?那是你没有站在孩子的纬度看问题,她/他所面临的问题眼下就是她/他的全部,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相同的,孩子也感到委屈和无助——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理解我的感受!
带女儿学习跳舞的时候碰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活泼可爱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小女孩,总是不能按老师要求的舞蹈动作去做,在一起跳舞时就显得她和别的小朋友格格不入,不免就被老师点了几次名。其实都是初学者,又是一大帮小女孩共处一室,被点名的也不止她一个,只不过她略显活泼了些而已。这时候母亲挂不住了,老师每点一次名,她必定会把女孩叫过来,当众一顿数落,抓着肩膀摇晃不停,还下了个命令——不许哭!小女孩呢?除了抽泣,让眼泪无声滚落外,就是时而抬眼看看周围——毫无疑问,她此刻正是目光的焦点!
最后是女孩全程在反复的数落和抽泣中熬过了一节课。跳舞的快乐于她而言已经荡然无存,可是,这一切,她无从诉说!
父母的自以为是,父母的缺乏共情,以爱之名,加之以害!
在教育孩子之前,请先调整好我们自己的心态!你觉得怎么样呢?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小萝卜成长微观”,一起聊育儿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