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在骂我标题党之前,我先很严肃地声明一点。如果你真的看过《助推》或者了解过这本书作者的一些政策观点,你一定会觉得我用“操控”这个词一点都不过分。但在我的理解里,我更愿意用作者的语言体系来表达,那就是——被人“助推”让你生活得更好。
助推(nudge):其含义指的是不通过强制手段,而是以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选择。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花了快一个月的时间才啃完,完全得怪这里面有大量陌生的经济、政治领域的名词和译者非常不接地气的翻译,以及......我的懒-_-b。但啃完后还是有种打开新世界“大窗”的感觉(我才不会告诉你新世界大门是在《怪诞行为学》这本书里打开的)。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我从这扇窗户里得到的几点与行为经济学以及人类非理性心理有关的收获。
一、经济人VS社会人
经典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每个人都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去行动,即所谓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拥有绝对的理性,完备的信息、自利且效用最大化,不会被情绪、他人观念等非理性因素所影响。但“经济人假设”之所以是假设,正是因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在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时的一个简化工具而已。
而在真实生活中,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更能反映客观情况,即每个人都是会被不稳定的情绪、相冲突的观念、不完备的信息等非理性因素所影响的“社会人”。在《助推》中理查德·泰勒总结了社会人的三个特征——有限的理性、缺乏自我控制、从众效应。
1、有限的理性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平时出行坐长途大巴和坐飞机的情况,在哪种情况下你更愿意买行程意外险?毋庸置疑,肯定是坐飞机。为什么呢?你第一反应一定会说,因为坐飞机更危险。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2016年民航航班中致命事故发生率是百万分之0.18,那意味着每五百万个航班里,只有一架坠机。上网查了下福利彩票中奖概率,头等奖的中奖概率是1770万分之一,也就是说飞机失事概率和中大奖差不多。而致命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是多少?不用我列数据你们都能猜到——一定比致命的航空事故发生率高。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会觉得坐飞机更危险?这就是典型的易得性思维作怪——人们会根据例子获得的难易程度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我们高估新闻事件的发生概率,而低估许多“沉默事件”的发生概率。毕竟一起空难事件会占据很多新闻媒体头版头条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而一起大巴翻车事故可能只会在当地报纸上占据一小块版面。
2、缺乏自我控制
关注健身的人一定对KEEP这款APP不陌生,今年3月份的报道显示KEEP的下载量已突破8000万。这8000万的下载量可以理解为至少有8000万人通过下载KEEP表达了自己的减肥塑形意愿。但真正坚持下来,减肥塑形成功的人会有多少?你觉得会有80万人么?肯定不会。那就意味着也就不到1%的人成功得坚持了下来。
所以,从大范围来看,人的自律是不可信的。那些吵着闹着要减肥的人很多,但真正减下来的人很少;那些哭着喊着要早点睡的人很多,但真正早睡的人很少;那些信誓旦旦要戒烟的人很多,但真正戒烟的人很少;那些拍着胸脯说要每天看书的人很多,但真正坚持阅读的人很少。究其原因,不是他们不懂得自我控制的方法——书店里关于自控力的书、微信里写自我管理的文章一大堆。而是他们做不到——非无知,实不能也。
3、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想必所有人都知道,我就不再赘述了。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视频,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从众效应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有趣的从众实验。
视频里的妹子并不清楚大家听到“哔”的一声就站起来的原因是什么,但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她就这么做了,她的原话是:
所以,作为一个“社会人”,当我们处于信息不完备的状态下时,我们就很有可能会受从众的影响。我们的很多行为和选择不是为了得到最大化的利益,而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觉得自在一些。
二、傲慢的大多数
“经济人”虽然只是一个假设的概念,但对于站在人类社会金字塔尖的那0.01%的人来说,他们是无限接近“经济人”的。不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一直信奉着一句话——教育应该是面向大多数人,而不该是针对极少数人的。所以我更希望去了解我们这些平凡的大多数是如何行动和思考的。但有一个现象却总让我费解——虽然平凡的人总是大多数,但大多数平凡人却都会自命不凡。
一位心理学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做了一个实验,请所有学生在学期末的时候进行自我评估,评估自己对于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超过了全班百分之多少的人。82%的学生认为自己超过了班上50%的人(即超过平均水平),10%的学生认为自己处在平均水平,只有8%的学生认为自己低于平均水平——这一结果明显不合逻辑,但这不合逻辑的结果恰好说明了绝大多数人出现了对自身的高估。
想象一下你现在20岁出头意气风发的时候,我对你说,20-30年后,你将和大多数人一样仅仅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和一个平凡的人结婚,住在一套普通的房子里有着一个普通的家庭,过着琐碎甚至有点无聊的生活。无论你(也包括我)嘴上承不承认,心里一定会有所不快,或者不屑。但事实是,那些50多岁人生开始步入暮年的人,他们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一如我们的父辈。
我们是平凡的大多数,却也是傲慢的大多数。
三、在这个时代,我们都需要被“助推”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局限时,我们都会希望有某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做出选择和决策。但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强制手段还是自由主义,都是有害的。
“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选择的极大丰富,所以过去的强制不再适用。因为过去选择少,一个农民不是种地就是养猪,所以你强行征他去当兵,他也无非就是损失了两个选择,沉没成本低。但现在农民的选择多了,不仅可以种地养猪,还能进城打工,在城里简单点的可以搬砖砌墙扫大街,机灵点的可以搞搞装修做做家政。这时候你再强行征他去当兵,他损失的可就是一大堆选择,这个沉没成本可就高了。一件事的沉没成本越高,人就越不愿意做这事。
而同样由于选择的极大丰富,过度的自由目前也不太可行,因为人的大脑还无力驾驭如此多的选项。心理学家找了两组儿童做了个实验,给每组儿童都发了一些彩色蜡笔让他们画画。其中一组儿童每个人都领到了一盒24色的蜡笔,而另一组每个人都只拿到了3种颜色的蜡笔。实验结果显示,拿到24色蜡笔那一组儿童的画反而比只拿到3色蜡笔那一组儿童的画画得更糟糕。
而在后续的实验中,实验人员让每一个儿童选择一支他最喜欢的蜡笔。然后用糖果去和他交换,有24色蜡笔可选的儿童,更容易放弃他们所选的蜡笔。这一现象放在成年人身上就是典型的“选择困难症”——不仅选择起来很纠结,得到之后的满足感也更低,更容易后悔。
所以,任由人们在选择的海洋里浮沉不仅不会让人幸福,反倒会让人痛苦。而且在一些自身认知水平不足的领域,人们很容易被过多的选择挑花眼,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比如理财产品和股票交易。我就曾经差点被一个在银行卖保险的给忽悠了,幸好就在我要交出我的身份证时,我最后的一点理性帮我刹住了车。
而《助推》的作者理查德将自己提出这一套非强制性的选择设计体系称之为“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用我的理解就是——助推是对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结合与修正。理查德深谙“社会人”的思维局限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所以既不会像自由主义那样认为人们可以像“经济人”一样在错综复杂的选择里找出最大利益的选项;也不会专制主义那样忽略人类对于自由意志的渴求。而是通过设计一套合理的选择体系,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四、助推的力量
就拿“默认选项”的设置来说,人在面临一些复杂的选项时会倾向于选择默认选项。比如安装一个我们没用过的软件时我们倾向于选择“推荐安装”或“默认安装”模式,而很少有人会去自定义安装,哪怕只是多了几步,也会阻挡大多数人去选择。再比如手机铃声——尤其是苹果手机用户。听听你们的来电铃声,是不是绝大多数都是默认铃声。
当然,这些无伤大雅的事情默认选项如何设计并不太值得关心,但一些涉及我们重大利益的事情,默认选项的设置就很有讲究了——比如养老保险的购买。
工作了的人都知道,养老保险是以单位承担大部分,个人承担小部分的方式购买。相对于我们退休之后享受到的福利,现在每个月付出这么点钱,实在是再划算不过了,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购买养老保险。但在美国,养老保险一开始的默认选项是不购买的,你必须提交一份书面申请才会每个月由公司从工资中拿出部分代缴养老保险。这导致在符合购买养老保险资格的人中只有60%的人购买了养老保险,还有高达40%的人不愿意要这份福利。
这一结果无疑是让人惊诧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选择设计者们改变了默认选项的内容——每一个符合购买条件的人都是默认购买的,除非你提交一份书面申请说你自愿不购买养老保险。这一默认选项的改变,使得养老保险的参保率直接提高到了98%!使得绝大多数人都能在退休后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以保障他们体面的生活,而这就是助推产生的力量。
五、写在最后
关于助推,关于选择设计,书里有很多真实有效的实例和丰富有趣的思考,感兴趣的不妨找来看看,我就不赘述了。
看完整本书,尤其是梳理完读后感后,我不得不再次感慨人类理性的脆弱,也越来越对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感到兴趣。相比起《怪诞行为学》里对人类非理性现象的描述和对理论的阐释,《助推》用更加经世致用的方式提出很多应对的方法。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平时在做教育时常用的行为改变技术——所有思想和行为的改变都必须先从觉察和接纳开始,再到改变和重塑。
所以,如果你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有很多非理性的行为,先不要沮丧,这说明你走到了改变的第一步。试着先去接纳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再去尝试改变。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