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30篇,《邶风 终风》
【原文阅读】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xuè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mái,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yì,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tì。
曀曀其阴,虺huǐ虺其雷,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译文参考】
大风既起狂又暴,对我侮弄又调笑。
调戏取笑太放荡,想想悲伤又烦恼!
大风既起尘飞扬,他可顺心来我房?
如今竟然不来往,绵绵相思不能忘!
大风既起日无光,顷刻又阴晴无望。
夜半独语难入梦,愿他喷嚏知我想。
天色阴沉暗无光,雷声隐隐天边响。
夜半独语难入梦,愿他悔悟将我想。
【字词注释】
[1]终:既。暴:疾风。
[2]则:而。
[3]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
谑浪:放荡地调戏。
笑敖:放纵地取笑。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谑浪,谑之貌;笑敖,笑之貌。……盖谑非不可谑,而浪则狂;笑非不可笑,而敖则纵。”
[4]悼:伤心。
[5]霾(mái):大风刮得尘土飞扬。
[6]惠:顺。然:语助词。
[7]莫:不。下“莫”字是增文足句。
[8]曀yì:天阴而又有风。
[9]不日:不到一天。有:同“又”。
[10]寤言:醒着说话。
[11]言:助词,无义。嚏:打喷嚏。旧时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
[12]曀曀:天阴暗的样子。
[13]虺虺(huǐ):雷始发之声。
[14]怀:思念。严粲《诗缉》:“愿汝思怀我而悔悟也。”
【诗歌赏析】
这首诗里一位女子描述了自己被丈夫嘲笑、遗弃的遭遇。 全诗四章,写出了这位女子对丈夫既恨又爱的复杂心理。
第一章写男女双方的关系。“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轻薄狂态。戴君恩《读风臆评》:“顾我则笑,顾亦犹之不顾耳。真令人辄唤奈何也!”然而,“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则引出深深情思。
第三、四章就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直接来写思念得夜不能寐,“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来照应。
诗中描述的感情一转再转,把女子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诗的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以自然界的狂风大作和天气阴晦,来比喻其夫脾气的狂荡暴疾、喜怒无常。诗中以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来衬托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诗歌中还是非常独具一格的。
【《终风》学习的反思探讨】
流水绵长,悠悠我思
《诗经》中许多描写女性情思的篇章,其中“悠悠”是常见的形容。
《关雎》写君子思淑女曰“悠哉悠哉”,《终风》写思情人曰“悠悠我思”,《泉水》曰“我心悠悠”,《子矜》曰“悠悠我心”等。历代注家都说:“悠,思也”,“悠,忧貌”。其实这是一个特意用水的绵长来表现愁思的汉字。
“悠”字从“心”,表示是一种心理状态;《说文》说:“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攸攸”为水流之貌,如《卫风·竹竿》云:“淇水悠如《卫风·竹竿》云:“淇水悠悠”,字亦作“浟浟”,“攸”加“心”则成“悠”,本意则是表示愁思如流水一样绵长不断。即如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所说:“悠从攸声,声亦兼义,谓忧思之长也。”
后世用水形容愁思者甚多,如:“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等。究其原因,可能与人类早期在水畔生活有关。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孔子研究《诗经》的贡献(2)
~孔子是大力传播《诗经》的先行者
孔子教授学生研习《诗经》,大力向社会各阶层传播《诗经》,是由上而下传播《诗经》的先行者。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把贵族文化推及下层民众,使得下层民众成为有聪明才干、礼乐教养、文化素养与思想品格的“君子”,从而带来了社会阶层由下而上的流动,打破了周代贵族世袭制的固定模式。
从此之后,决定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标准,不再是与生俱来的爵位,而是后天的修养与个人的才干。孔子“把贵族手上的文化及文化资料,通过他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既修之于己,且扩大之于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三千弟子,成为真正的文化摇篮,以宏扬于天下,成为尔后两千多年中国学统的骨干”。
孔子进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诗经》。孔子以《诗经》用于教学,大力传播《诗经》。《论语》多次记载孔子与其子孔鲤及众弟子讨论《诗经》的场面。孔子曾把《诗经》看作人生修养的启蒙教材,教诲其子孔鲤曰“不学《诗》,无以言”,明确指出《诗经》在人际交往中的重大意义。又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其意谓“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召南》,那会像面正对着墙壁而站着罢”,则墙壁后面的东西将什么也看不到。
《周南》、《召南》是《国风》中礼乐气息比较浓厚的部分,里面包含着种种关于人情世事的篇章,例如《葛覃》是说女子要归宁父母,《螽斯》是祝福家庭多子多孙,《桃夭》祝贺出嫁之喜,《兔罝》赞扬男子勇武,《摽有梅》描绘少女求嫁,《野有死麕》表现“有女怀春”。
读过《周南》、《召南》,便可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了然于胸,人间之情事大略可知,其后便可知处世之道、为人之本,因此三百篇中最重要的篇章莫过于《周南》、《召南》。
孔子殷殷教育弟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徐复观先生以为:“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礼、乐当作人生教养进升中的历程,这是来自实践成熟后的深刻反省,所达到的有机体的、有秩序的统一。此时的《诗》、礼、乐,成为一个人格升进的精神层级的复合体。即此一端,便远远超越了春秋时代一般贤士大夫所能达到的水准。”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尤其注重《诗经》之致用,曾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指学习《诗经》要在从政时运用得当,应对自如;如果不学《诗》,或者不善于用《诗》,则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际活动。可见孔子《诗》教观的终极目的是付诸实践,即发挥《诗经》的社会功用,实现人生价值。
《孔子诗论》亦有多条竹简反映了孔子用《诗》的思想:第一简曰“行此者其有不王乎”,第二十简曰“吾以《折杜》得雀”,第二十四简“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以上数条,均是孔子以《诗》为用思想的具体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