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蒙冤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宝玉偷偷去看过她,但并没有在她临死前作别,甚为遗憾,偷闲去问小丫鬟,小丫鬟胡诌说晴雯并不是去死,而是去做了芙蓉花神,宝玉心下大为安慰,于是做了一篇非常新奇的祭文《芙蓉女儿诔》。
这篇《芙蓉女儿诔》,不仅表现手法比较独特,而且情感真挚,用词清新华美。名为祭奠晴雯,实际却是祭奠林黛玉。原因如下:
一是黛玉即是芙蓉花。黛玉是真芙蓉,而晴雯是假芙蓉。宝玉过生日时请了众位姑娘并李纨一起来庆祝生日,当日她们掣花签玩。黛玉掣的花签便是芙蓉花,题面是风露清愁。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众人说,也只有黛玉堪配芙蓉。那么宝玉作《芙蓉女儿诔》,自然也是祭奠黛玉的。
何况文中面上讲到晴雯是被别人诬陷的,但是黛玉也面临这样的境遇。据考证,赵姨娘后期不仅仅买通贾菖、贾菱为黛玉配药时做了一些手脚,同时还在散布宝黛有不才之事的言论(须知宝玉和黛玉在一起说话时,有那么几次赵姨娘突然闯进来了),对宝玉和黛玉的名声,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因此宝玉在《芙蓉女儿诔》当中讲到〝剖悍妇之心〞,大家一直疑惑,难道说他是想要去剖王夫人的心吗?当然不是,而是指赵姨娘之流了。
而晴雯肯定是假芙蓉,文中写得也是相当明显的,这是小丫鬟临时胡诌出来的,并没有什么依据,当宝玉再详细问一些情节时,小丫鬟便诌不出来了。
因此这明显就是障眼法,名言此,实际却是言彼,假借祭晴雯实际祭黛玉。
第二,黛玉是晴雯显灵。宝玉念完了祭文,从花丛中走出的人是黛玉,却让小丫头以为是晴雯显灵,这说明文章赞诵对象的精魂就是黛玉。晴雯与黛玉在面容身段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晴雯就像是黛玉的影子,其不幸命运也昭示了黛玉的悲惨结局。晴雯死了,黛玉走出来,旁人就以为晴雯显灵。那么,晴雯死了,也可以说黛玉的结局已注定了,黛玉之魂亦可以说是附着在了晴雯的身上。
第三,经改动后,文章关键处用词直指黛玉。宝玉原文讲到〝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可是后来经过黛玉和宝玉的共同切磋修改之后,已经变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卿,既有尊敬的意思,也有亲近的意思,那么,此词用在黛玉身上是极为恰当的,而用在晴雯身上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比较可笑,难怪宝玉最终改成这样的一句话之后,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只外面不肯露出,因为黛玉也预感到了这样的句子,是不是预示着他们的爱情终将以悲剧收场,无缘共结连理。因此,她后来也说不要改了,快去干正经事吧。
既然那篇《芙蓉女儿诔》已经祭奠了黛玉,那么在宝玉真正知道黛玉死亡的消息后,也就不必再重复了。我们有一定人生经历的人都知道,至友亡故,特别会写出一些祭文来祭奠,但今后该走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但是宝玉在得知待遇之后该走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宝玉在得知黛玉去世之后,人生便万念俱灰,不再寄予希望。所以即使按照家长的意愿,勉强与宝钗成婚,也最终要撒手悬崖。
因为,他是用整个的生命、全部的真心来对黛玉的,完全不需要去做一篇表面上的文章寄托哀思,这种哀痛是至深至情的,竟至于不着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