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苏童等中国作家的作品,里面往往代表了某一类人,某一种集体的整齐划一的代表,或者意识形态,你非得表现什么,表现历史,表现社会,反映人民、国家,那么这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然而时代是变化的,我们从集体的整齐划一,逐渐风向转向了对个体的关注。从记录美好生活的抖音,到注重个人表达的自媒体账号,人们渴望,空前炙热的渴望去表达自己。随之而来的是上个年代的文学作品渐渐不在被人所知,我们开始关注个体生活故事为素材提炼的小说文本。
我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世界范围内的作者,比如艾丽丝·门罗。我承认自己看的书实在是少,那么多作家,只知道几位。被人推荐买了艾丽丝·门罗的《逃离》,放着一直没有阅读。后辞职有了时间,发现这本书真的是宝藏……
作者:艾丽丝·门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Runaway
译者:李文俊
出版年:2009年7月
页数:359
定价:2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新经典文库·桂冠文丛
ISBN:9787530209837
回头想来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已经记不清楚了。然而这样的作者在中国真的非常少被知道。描写一个女人被搭讪时候的情景,以及她的心里动机和各种潜意识的想法,暴露无遗,真的是如同少女般的真实。其思考内涵真的逻辑严密,全都想好了。比如其中有一段,少女在想,怎么干?在火车的车厢里,还是在门后面,被人拉开后就能看到。真的是神了。让你不得不面对这些生活的真实。
这些真实,往往盘旋在我们脑海中,我们不敢暴露出来,不敢告诉别人,因为这些思考过程是清晰,羞耻且罪恶的。怎么能告诉对方,我期望对方不要走呢?怎么能告诉对方,我渴望对方的抚摸呢?真的是直接大胆且真实。
艾丽丝·门罗就是这样一位作者,把笔下每一位人物的内心想法,细致的暴露出来,他们的思考判断过程显露的独一无二。说是技巧,我觉得这是克制。作者用克制的态度,把人物的心理,人物塑造描述的栩栩如生。
这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本书,我看完后想改编成剧本,但没有实现的了……
《逃离》这篇讲述卡拉爱上马术老师克拉克后,离开家庭和克拉克一起创业生活的故事。读完后,隐约感受到了什么,女性的两次逃离,隐秘而温柔的暴力。让我想到了最近在排的两部舞台剧,也是一样的讲述的家庭,女性的,但从文本和故事情节上来看,没有《逃离》好。真的是很喜欢文本中的卡拉,她第一次逃离,因为想逃离父母,那种家庭。第二次逃离是出于女性的自我觉醒,然而在半途中,她突然发现,自己虽然觉醒了,但没有目标,内心是空洞而乏味的。她只能回头,回去,回到生活中去,回到克拉克身边。这种让人感觉到无力,对生活低头的表现,令人沮丧,绝对不是我们喜欢看的桥段,不和命运抗争?非要向命运低头?但作者就这么写了……
温和的暴政。你看我连剧本名字都想好了,家庭以及你想追求的所谓的幸福,某种程度都是温柔的暴政,是某种关系的表现。只不过,这种东西,你不在其中体会不到。要说体会不到,也不全然。如果你在公交车上,地铁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50岁+的丈夫对着妻子骂,因为妻子不听话,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因为妻子不想去某个地方,不给他面子,就开口骂。这不就是温柔的暴政吗。难道他们会因为这样的事情离婚吗?我想不会,这是生活,他们不会离婚。有可能不用看地铁、公交,去看看自己亲戚家,甚至自己的父母,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当一个个女性个体,甘愿做俘虏的时候,看起来是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其实是投入到了另一个束缚中去。当然,女性如果可以提出异议,会被男性反驳甚至是压迫,这就有了我们上面说的地铁、公交中看到的场景。女性意识的觉醒,是早晚的事情,当她们觉醒的时候,要么选择逃离,可以是离婚,也可以是其他的形式。当然,回头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女性意识的觉醒未必是幸福的出路。现代女性看起来所受的教育程度很高,但内心是亏空的,她们依旧是有情感的需要,所以离家出走时暂时的,尽管面对的生活,是一种烦恼或是一种压制。
八篇短文,印象深刻的有《逃离》、《激情》、《法力》、《播弄》。人们在追求感觉到更为真实的生活,每个人都真实的定义都不同,有可能是一封信,有可能是一个面具,有可能是一本书,唤醒了某人内心中的真实。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作品,信息滋养着我们,但依旧无法滋养我们亏空的内心,我们已具备觉醒的意识,但我们还没有找到觉醒后要去哪里。
觉醒是深藏的诱惑。
这样一部深刻表现当代人物不自然动作底层下暗藏的内心细节作品,演化出了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各种逃离,有逃离孤寂而生的情感,有逃离死亡而生的莫名,有逃离后又回归的寂寞。想到自己最近接的两部戏,我有点明白自己为什么看到剧本就很喜欢了。因为他们都是在讲述当代人内心潜藏的欲望和争斗,然而人性的光辉不是每一位作者可以把握恰如其分的。我想艾丽丝·门罗没有少和各式各样的人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