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我还想和你一起住呢。”那天妈妈在微信上这样和我说。我却突然噎住,身为将要嫁作人妇的女孩子,母亲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让我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应对。话语在嗓子眼转了半天才蹦出一句:“你也没有和外公外婆一起住呀。”
“就是因为姊妹太多才没有住一起的。”我以为我故作聪明地将话题的重量转移到她身上我就可以轻松起来,可这句话让我的心一阵发凉,再想到儿时与老两口相处的场景,内心更是被扯得生疼。
曾记得,每每家中电话响起,外婆会立刻放下手头干的事情,先用毛巾擦一擦手,再颤巍巍地挪到电话旁摁下免提键来讲话。电话于家中是非常神圣的存在,只要它一响,外婆的脸上总会挤满褶子,外公的心里也会盛满期盼。倘若妈妈或者叔姨要回家来,她就和外公商量着准备什么饭菜,两人一边念叨着回家的游子喜欢吃的东西,一边到厨房深处的坛子里去闻那些腌菜的香味如何。我很是害怕那厨房深处,因为那些潮湿地带我总能发现我最怕的蜘蛛和许多不知名的虫子。他们每天都要不知疲劳地去田地里看菜苗,去忙着收鸭子刚下的蛋。
等到游子归家的那天,老两口会在天亮之前起床,在厨房一阵鼓捣,木柴燃烧起的烟雾将黑夜熏得灰蒙蒙的。我经常被饭菜的香味给馋醒,每当路过想要偷偷先尝一把鲜时,突如其来的一双筷子会“啪”地一声打在我手背上,然后被他们深深地剜一眼。饭菜总是过早地被摆放在桌面上,外婆会到路口张望,每遇到过路的摩托就会问:“你看到我家的老七了吗?她今天回家呢!”摩托车的主人总是会说:“哎呀没碰到!你家老七回家哦,啧啧啧又得热闹一阵了吧。”外婆听着会乐得眯起了眼,脸上的皱纹都要溢出笑意,她乐意将孩子回家的讯息告诉路过的每一个人。
而饭菜总是热了凉,凉了热,外公在屋内一杯一杯喝着黄酒,朝屋外的外婆喊着:“嘿!回来!她们自己不会回来的吗,你一直在外面看什么,先坐下来吃!”外公凶巴巴地叫外婆回来吃饭,而外婆却非要等到过了饭点好久才念念不舍地回来。回来的时候会一边回头看,一边念叨:“是不是路上堵车了呀,回来肯定都饿坏了。”她连吃饭也是心事重重的,吃不了几口就要起身,又被外公用眼睛瞪回来。
打小我就看着外公外婆等待的背影,那时我还不懂留守的含义,我也不懂等待的意义。
直到妈妈跟我说:“我不想以后也像你外公外婆那样,好孤独。”我才意识到留守是每个父母都恐惧的事情,恐惧自己老了以后孤独终老,日日夜夜守在家中,承受夜以继日的等待。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留守老人真该死》,我一开始被它的题目吓到,内心生出气愤之意,想要去看看这作者究竟是如何阐述这不仁不义的观点。谁知看完内心满是感伤——这是李明德老人口述的一篇文章,老人说道:“不能给子女提供任何的社会背景,也不能给子女提供就业赚钱的任何辅助,只能眼睁睁看着子女无可奈何的背上行囊、外出谋生,自然而然自己也就成为了社会上的留守老人。”老人在文中一边说着自己大儿子是镇上的名人,二女儿在城里有好几套房,一边又为他们找着借口,他觉得成为留守老人全是自己的原因,与自己那几个优秀的儿女无关。看到这里我长叹了一口气,老年人一旦丧失了工作能力,难免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总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陷入死循环的自责当中,从来没想过子女的不孝。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像李明德这样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老年村的形成也越来越普遍。
对于老年村,许多人说是年代问题。七八十年代时,农村的青年为谋出路倾巢而出,全部涌进北上广,在大城市打拼了一阵好不容易安下家来,便不愿意轻易回去。而一旦有了小孩,小孩也成为负担,便将小孩子扔给自己的父母,自己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老一辈操劳完自己的孩子又开始操劳孙子,一生都在劳累。等到父母工作稳定再将孩子从老人身边接走,老人唯一的陪伴,家中唯一的生机便也没了,常年与家中老黄狗作伴。
而老年人在农村里与外界联系的少,越来越跟不上这个时代,加之对自己老房子的眷念,许多老人都不愿意到城里去生活。这也是老年村形成的原因之一。
我曾经将我对留守老人的一些思索问了朋友,有一个朋友曾说:“我老了以后就住养老院,不给儿女增添负担,也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耍。”现如今我们生活在最好的年代,思想观念都已经解放,许多人畅想老年也有自己的许多想法,不会有像五六十年代的老人那般死守在农村的状况。
而很多男生也说:“我以后绝对要和父母一起住。”年代问题会过去,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却无法改变。女人结婚是嫁“过去”,男方接父母住在家中,除去双方父母潜在的矛盾,家里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两对老人,于是女方无法再将父母接到家中来住。女方的父母再一次在新时代下成为了留守老人。所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想生二胎,拼命想生出一个男娃,好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个保障。
昨天看了一则关于一个老人因为自己的女儿没有能力赡养自己而谎称自己出去打工,实则成为流浪汉的新闻。老人翻着垃圾桶,或者将从饭点乞讨老的饭放在石凳上和记者说:“可以吃可以吃,东西还挺好的。”问到自己的女儿,老人则说:“哎呀她也是不容易,不能怪她。我说自己出来打工,我一把年纪了早就没人要啦。”老人的一字一句都如尖刀戳着我的胸口,也不知电视机前的广大子女看到这里心里作何感想。
在留守老人现状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中国又将出现“流浪老人“这一群体。
老年人背着行囊吃着饭店的剩饭剩菜,嘴巴上说着自己的儿女多么不容易,可是内心何尝不是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自己年轻时也是那么骄傲的人,如今丧失了工作能力,尊严随之粉碎。“流浪老人”的出现一是因为子女的能力与道德问题,再者就是国家的政策问题。国外比如德国,政府民政部门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联手,开展老少互助活动;法国,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往往选择“家庭护士”来料理生活起居;和美国,退休老人都有养老金,这是美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国外的老年人将“老年村”视为一种时尚,他们结伴可以在小区晒太阳,钓鱼,过着非常悠然自得的生活。反观中国老人,许许多多都在流浪或者留守。
这一切都在告诉那些还没有老的中年人好好挣钱,在自己退休后享受生活,体验自由,去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去干些自己一直想干却没有时间干的事情。
在父母还没有老去的情况下,“剩爸剩妈”提前感受了空巢老人的悲哀,所以像妈妈这样的中年人已经开始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