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20-30岁之间早点接触到雨总的这些的话,是否能把这十年有效利用起来呢?虽然假设没有意义,但觉得吧,这个还是跟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在环境有关系的。其实好的学习方法,只有用心去寻找,总会找到,未必就只有雨总这一家。所以根源不在没有接触到雨总,而是自己没有积极的姿态。
在想,如今三十三了,再去学习晚了不。其实这个好回答,雨总三十岁的时候不是兜里的钱就是全部家产了嘛,马云三十岁的时候也不咋,三十五才弄中国黄页吧(记不太清楚)。这些牛人大V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跌倒中寻找出路、学习经验、总结教训,然后继续上路的。那么我自己呢,三十三之前为未必全都蹉跎了,虽然没能充分利用这些光年,可总能有点人生经历嘛。所以啊,不必去遗憾惋惜错过了什么,能抓紧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想起个哲学故事,说哥几个约好一起看日出去,可这家伙起来晚了错过了。于是捶胸顿足大为遗憾,沉浸在后悔中迟迟没有走出,结果呢,那哥几个又约了去看日落,而这家伙还对着东方扼腕长叹呢,日落就也错过了。
恩,对,之前无论怎样,能抓住现在就是胜利啦。继续啃书吧。
看到蓝小雨向4A广告公司迈进了。
什么是4A呢,或许不是业内的同学看见这个词儿都不是很了解,从文章里看的话,能理解是那些国际广告公司,可到底4A是个什么意思,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能百度一下呢?之前学习的时候就有这个毛病,不求甚解,说不知道吧还知道个大概,要是具体问一下的话,就又说不出个一二三了。这个毛病得改,遇见不明白的必须搞明白。艺多不压身,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用上呢。
先看看蓝小雨的业绩吧,94-95年,也就1年的时间,从新人到主管,牛逼不。别光羡慕这个,看看他手里多少个客户,150个!一年也就300多天有效时间吧,平均1天能搞定2个客户。这不单单是开发,还得维护。那时候的雨总还是个自行车,上午跑三家,下午跑五家,还得兼顾策划、文案、甚至包括后期的排版之类的,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
更值得学习的是蓝小雨不满足的精神,渴望更进一步的态度。按当年的薪金来说,才毕业的蓝小雨迅速进入了富裕层,就维护着这些客户,有着稳定的高收入,也是十分惬意的生活了吧。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啦。
还是那句话,不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不是好癞蛤蟆。雄心勃勃的蓝小雨瞄准的是4A国际广告公司。
进军之前,还是市调。要不夹个包就去了,人家以为你是收电费的呢。市调的重要性在之前的章节里面反复提到了,你是要销售也好,要面试也好,没有好的市调,很难直接命中。而市调的过程是相当辛苦的。也只有前期的辛苦铺垫,才能换来后期的顺利。
4A广告公司的做法,是目前被广泛利用的,一切靠数据说话。这一点可以被借鉴利用到很多方面。而宝洁的广告思路,被雨总总结成了三大思维之一的聚集思维。也是三大思维的核心吧。目标细分和单爆都是为了解决聚集思维提出的问题的具体手段。
虽然才接触《我把一切告诉你》,可现学现用,在看书的事情上就用到了目标细分和单爆。不一次通读,而是把书细分成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一个一个吃透,达到贯通全书的目标;对一个章节,实行单爆,用数量堆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
接下来提到了一个圈子文化的问题,这个也可以用目标细分来解释。圈子文化,看起来好像很大的一个命题,但其实也就是一个喜好问题。说的粗俗些,这几个客人喜好钓鱼,那钓鱼就是个圈子;那几个客户爱打高尔夫,那高尔夫就是个圈子。无论什么圈子,你想要和那里面的客人做生意,首先就得加入他们,得到认可才能谈买卖。进入圈子,其实就是和客户交朋友,是一种模糊销售,也是一种攻心。
蓝小雨改穿西装这个我深有体会,目前做的大多是日本客人(别有民族主义啊),管你三伏天还是三九天的,人家就是西装,你要是穿个T恤和人去谈生意,第一印象就没了,后面紧张肯定不顺利。
捋一下蓝小雨为了加入4A的圈子做了哪些准备吧。
1、市调加咨询。搞清目标的业务流程,处事方法,性格习惯等等。
2、分析价值和优势。做一件事情,首先自己得明白做的意义和自己手里的资源是否可以支持自己去实行。虽然之前的癞蛤蟆理论主张的是敢想敢干,但不等于狂想蛮干。
3、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的案例来吸取教训其实比从成功的案例吸取经验来得更快更直接。
4、为融入圈子做准备。衣着打扮是第一条,别管一开始是否真的融入,就是装也得装的像一点。当然不限于这一点,在市调和咨询中得到的对方喜好等信息就能排上用场了。
5、快速试错。这一点是我没想到的,让眼前一亮。前面几条吧,换一个人来想也基本都能想到(至于执行力是另外的问题),可这一条绝对是好经验。感觉这个和模糊销售有相似的地方,都不是直接对着目标去的,但都能为最终目标服务。蓝小雨拿国内公司先练手,熟悉和广告公司交往的流程和特点,太绝了。能迅速总结自己的问题点,并加以修正。这点往往对走在创业路上的人极为重要。
这里面又提到了相面、小魔术之类的一正一邪里面的邪,这些小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要是不会这些怎么办呢?能不能利用自身的其他优势呢?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你的优势是客户感兴趣的自然没有问题,可万一你特别懂足球,客户喜欢的是篮球呢?那么能不能完全能照搬照抄蓝小雨的行为呢?我想应该可以。这应该也是雨总四大聊天术的内容吧。聊你不得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会没关系,现学现卖。只要你懂的比客户多。当然,别在内行面前现眼了就行。而现学现卖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那么就得坚持不懈去学习。雨总说十五天速成一门学问,速成是巧干,可归根到底还是苦干,没有数量级的保证,白扯。
就拿我自己背日语单词来说,现在各种背词软件让背词很方便,很有技巧,可想让词汇量持续增加,就必须有数量支撑。每天给自己规定的是20个单词,一个月就是600个,一年就是7300个。数量级靠的是什么,是坚持。这个需要检讨了,当我背到2000个的时候,因为一些其他事情,没有继续坚持下去,今天写道这里的时候,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重新捡起来。无论将来的行业和日语是否有关系,技能在自己身上别人抢不走,谁知道哪一天就能用上呢?
恩,说干就干。看蓝小雨的书也好答疑也好,给自己最大的冲击就是需要坚持。之前就没有这样的认识吗?觉得人可能是分很多阶段,正因为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阶段有问题,才想寻找新的阶段,才能找到“蓝小雨”,不然的话“蓝小雨”也不会自己蹦到我这里。人家说谈对象是对的时候遇见对的人才行,我这儿也是吧,在探索奋斗的路上遇见了指引奋斗的导师。
继续啃书。
和合派广告公司的丁总的谈话,能看出蓝小雨对语言的锤炼,那番对销量的解释,把偶然转化成必然,突出了自己的优势,难怪百试百灵。这告诉我们,准备必须充分。去拜访客户前就得想好客户能问什么,想知道什么,怎么回答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客户满意。这点值得借鉴。今后拜访客户的时候就能用上,甚至可以对能想出的问题,要准备若干个答案,从中选优。
在现在,互联网的高速发达让行业间几乎没有什么秘密,靠吹牛皮拉客户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一切都得靠数据说话。但数据怎么去处理又有学问了,或许本来不太好看的数据,从另一个方向去分析就能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雨总说的,你的营业额虽然小,那么你的绝对增长率呢?你没有什么一流品牌客户,那可以从我的客户稳定性去谈,避开劣势,谈优势。今后可以按这个思路多考虑。
蓝小雨到底是在内行面前败下阵来,人家丁总死活没信他的说辞。这就是在内行面前,最好别信口开河啦。
蓝小雨从报摊那里得到意外收获,其实这个是重中之重。终端销售部门的数据是骗不得人的。由此联想到的是最终用户的消费体验。你卖的产品到底好不好,最终使用者最有发言权。
报社杨总对蓝小雨带回的消息的迅速处理也值得学习。对问题隐患要第一时间采取对策,这同时也告诉我们,产品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蓝小雨对丁总的战略又是从攻心开始,而战术也比较简单,靠数量级的积累。这个看似简单,可真的去拜访20次还让对方不厌烦,可就看真功夫了。看看蓝小雨的功夫吧,差点连婚姻大事都一并解决了。这就是销售人员的人格魅力了,未必人人都需要像蓝小雨那样,可以就按自己的性格个性去接触,可以不那么幽默风趣,但一条不能变,得走心。
对丁总的攻势,又是单爆。以点破面。今天群里有个同学问,怎么能和50家销售额3000万以上的客户老总接触上,当时就想到单爆这里了。不要被50家吓到,先搞定一家,进入圈子了,才能谈得上50家还是100家。不然50家你每天跑两家一圈就得一个月,结果谁对你都没印象,更别谈见到老总了。其实这个同学的这个问题,和当成蓝小雨面临的4A是一样的,都没接触过,那么多4A怎么介入呢。以点破面,人脉的效应就体现在了1变成2,2变成4,网越张越大,圈子就越来越大了。
写道这里突然想起个问题,给每个章节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这五六页或者十来页,总是反复读,有不出声的读,有真的是读出来的读,有体会就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笔记。这几页少则五六遍,多则十几遍。在想的是,要是重头再读,肯定还能发现这些遍没发现的东西,对,就这么办。等单啃章节过后,重新再读,再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