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射与数奇(二)

上一节我们讲了《史记》的合理想象与虚构问题,这一讲我们讲《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即文心问题。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正是汉代学术文化的繁荣期。“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一《史记·太史公自序》

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秉笔直书的良史传统,私家著述的写作空间,为《史记》写作提供了多种可能。可是面对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风雨激荡的历史事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如何选材,如何组织材料?这就成为考验司马迁才学识的关键。史公多才,“遇一种题,变成一种文字。”一(清)吴见思《史记论文》

“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一(明)陈仁锡《陈评史记》

揭示西汉中期抗击匈奴战争的成败得失,选择李广这一典型人物,太史公心中是自具千古的。若论军功大将军卫青七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骠骑将军霍去病六击匈奴,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战功远在李广之上。

但后人读《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李将军列传》却有一种错位感。

这种错位感正来源于司马迁的抑扬去取,抑扬予夺。对李广司马迁明显是赞美同情的。李广是一个不遇时的将军,司马迁是一个受残害的太史令,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笼罩着最高统治者刻薄寡恩酿就的人生悲剧。

司马迁在选材时,有意选择了善射与数奇,这一截然相反的对立面。以善射极力渲染李将军的勇于当敌,仁爱士卒,以数奇渲染其功高赏薄与不幸命运。善射与数奇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反相成,在具体安排结构时,司马迁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以善射为一篇之主脑,用善射统摄全篇。

明写善射暗设数奇,善射与数奇贯穿了李广的一生,左右者李广的命运善射使他屡建奇功,数奇又使他不得大展其志,最终在垂暮之年饮恨而死。在具体行文中,文章一开始。先用广家世世受射为其善射张本,以下按时间顺序依次呈现。


文帝时,因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景帝时历任上谷、上郡等地太守。射杀匈奴射雕者杀其二人,活捉一人。箭法高妙神奇。


当他把活着的一人绑在马上准备离开时,发现后面有匈奴骑兵数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之下,李广射杀匈奴白马将以虚击实,以不战全军军事风度十分潇洒。


武帝时雁门出击战在广时伤病的情况下,以善射脱险且射杀追骑。李广射虎,中石没镞,更是天授神力富于传奇色彩。


朱光潜把这一段作为写文章炼字的经典范例,认为几个石字妙不可言。


右北平之战,面对10倍于已的敌人的包围,李广用大黄弩射杀匈奴裨将,挫敌锐气,稳住阵脚。


善射成了李广卓越军事才能的独特表现形式,但善射,才气无双,并没有给他带来拜相封候的机会。文帝惜其不遇时武帝叹其数奇。李广每以善射䇔敌数奇就不速而至。


平顶吴楚七国之乱,斩将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因为梁孝王授其将军印,“还,赏不行。”

雁门之战,李广因寡不敌众被俘,凭精湛的射技虎口逃生。这本是一奇迹,可回到汉朝庭后“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右北平之战,以四千对匈奴四万,尽管李广艰苦奋战,结果“军功自如,无赏”

漠北决战,愤而自杀。


一代名将没有死在驰骋半生的疆场,却死在自己的利剑之下。究竟是谁之过?太史公超笔谋篇时,感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遂借李广的质问,揭示出造成悲剧的本质。很显然李广未封侯的原因既不是相也不是命,李广越是善射不遇时就越突出,越是不遇时就越要与命运抗争。善射与数奇这两条截然相反的线索,一线贯穿一线陪衬主次分明互为表里,使李广的个性特征明显区别于《史记》中的其他将领。

李广死后天下知与不知都为他表示哀悼。他以那颗忠诚老实的心的确被士大夫信任。粤语说了桃树和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因其华实并茂,慢慢的在树下形成了一条小路。

李将军虽不善言辞,却以其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怀念。在现实中李广不为统治者所容,但人形接纳了李广,司马迁接纳了李广。带着对一代名将的惋惜,对悲剧制造者的愤慨,太史公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以彰显其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的良将风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