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觅封侯:李广

作者按: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戎马一生,英勇善战,忠贞爱国,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扬名于汉室和匈奴,然而一生难觅封侯,最终在漠北之战后以自杀谢幕。经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历史笔法和文学笔法的刻画,更赋予了一定的理想色彩和悲情色彩,这一单纯的历史形象在历代文士的寄托中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悲情精神的象征。王勃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成了遭遇不公正待遇的代名词。李广的传奇我们是从司马迁写的《史记》中了解到的,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但是循着《史记 李将军列传》的蛛丝马迹,从尊重历史史实角度上,还是能够还原真实的李广,客观公正地评价李广作为汉代将军的功与过,从而找到李广终生难以封侯的原因的。

一、将门出身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

李信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并灭掉燕国,李信对秦国忠心耿耿,灭掉秦国的,恰恰是汉刘邦。而且李信的父亲与爷爷,都是秦国的仆射,世受秦国大恩。他们老家在槐里(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李广的从弟李蔡也为汉中郎,都是武骑常侍,俸禄为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

二、随军平叛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李广任骁骑都尉,此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被擢升为太尉,临危受命,率三十六将出关平乱。郎骑将李广正是这三十六将之一。

李广打起仗来非常勇猛。而周亚夫也是个爱才之人,他在最后大反攻的时刻让李广担任了最光荣的先锋,给予叛军以最致命的一击!李广也真是没有辜负周亚夫的看重,在昌邑城下,他在千军万马之中夺下叛军帅旗,以此名声显扬。

此战中梁孝王刘武被吴楚叛军围困了好几个月,要不是手下大将韩安国拼死守城,几乎差点不能活着走出梁都,所以他对见死不救的周亚夫恨之入骨,却对李广这位年轻猛男非常欣赏,于是在梁都解围后设宴接见了李广,并私下授予他将军印信,李广竟然接受了。但这实际上犯了大忌,因为汉朝为了防止地方藩国威胁中央,明令不许中央朝臣与诸侯交往,而李广竟然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印,就算他不想反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好在景帝开明,只是取消了对李广的封赏,大军凯旋之后景帝便下令:李广调任上谷郡(郡治沮阳,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为太守,让他远离中央,也远离夺储纷争。

在上谷太守任上,李广屡次亲率士兵与匈奴作战,打仗异常拼命,让边境的匈奴又恨又怕,恨不得想活捉李广。典属国公孙昆邪上奏汉景帝说道:“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然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典属国是汉朝最高外交长官大行令的副手,俸禄二千石,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由典属国掌管其事。说起来这公孙昆邪也是位汉初名将,他本是义渠胡人(昆邪与义渠为同族),后归汉为将,景帝时任陇西太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且著书立说,有阴阳家十五篇(见《汉书艺文志》)闻名于世,如今又身居“外交部副部长”之要职,可谓文武双全,位高权重。无论公孙昆邪是真的爱惜人才也好,还是不希望李广的做法引起汉匈大规模冲突也好,总之汉景帝听从了公孙昆邪的建议,调李广去上郡(今陕西榆林)当太守。从此,李广在景帝朝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各边郡间平级调动,先后转任多个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一直没能立下军功,所以也迟迟升不了官,迟迟封不了侯。

疑问:李广为什么要接受梁孝王封印呢?

我认为这不是李广不懂政治规矩而无意犯的错,他这是对形势判断失误,属于站错队。李广觉得梁孝王深受太后宠爱,汉景帝又曾亲口承诺过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弟弟。因此李广做出了错误的政治判断,他认为自己受到储君笼络,这是一件大好事,不仅不应该拒绝,反而应该到处显摆、大大宣扬一下才对。这就是李广此生都未能封侯的一大原因,所谓一日不忠,百日不用,事已至此,汉景帝与汉武帝父子还能重用李广吗?以后还能有好差事给他吗?

三、威震边关

汉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六月,匈奴骑兵从雁门入塞,渡河攻略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攻占了苑川牧马苑。此时的李广任上郡太守,汉景帝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这位宦官,同去的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逃回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千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回马奔逃。

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李广的箭法的确了得。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描写的就是李广一次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认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箭射进了石头中。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李广驻守过各郡,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到驻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老虎。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程不识也来任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程不识和李广从前都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侯,李广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往往在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毫不含糊,甚至通宵达旦,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治军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就无法阻挡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命。我的军队虽军务繁忙,但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汉朝边郡名将,但匈奴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于生疑退兵而作罢。李广马邑之战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分兵四路,各率万骑,出击匈奴。其中,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公孙贺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此次战争中,卫青直捣匈奴圣地龙城,获首虏700余级。公孙贺一路无所得、无所失,无功而还。公孙敖一路,损失骑兵7000人。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匈奴单于一直都知道李广的厉害,下令要活捉李广。匈奴的骑兵活捉了李广,把他放置在两匹马的中间的网上,李广躺在网上。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偷偷看到旁边有一个匈奴骑兵骑着是匹好马,李广突然跳上匈奴骑兵的马,驱策着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与汉军相会。数百名匈奴骑兵追击李广,李广用夺来的匈奴骑兵的弓箭射杀追兵,终于逃脱了。李广回到汉朝,朝廷将李广交给官吏处置。官吏认为李广损失重大,又被敌人活捉,应当斩首,但汉朝也有特殊的法律可以免你一死。一就是你花钱买命,因为当时朝廷打仗国库空虚,所以可以用钱买自己的性命。二是甘愿被阉割,就可以活命。后来的司马迁就是因为拿不出钱买命,所以选择第二种。李广用钱赎回自己,贬为庶人。

过了几年,李广和退隐住在蓝田县的前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常到终南山中打猎。曾经在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兵外出,跟别人在田间饮酒。回来到了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阻止李广。李广的从骑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的呢!”就让李广住宿在霸陵亭下。不多久,匈奴入侵辽西,杀太守,打败韩安国。韩安国转移到右北平,死了。于是皇帝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临出征前请求霸陵尉与他一起赴任,霸陵尉来到后李广就杀了他,然后上书自行谢罪。李广在右北平郡,匈奴都称呼他为“飞将军”,交战躲着李广,数年不敢入侵。

从《史记》里记载的李广以上事迹可以看出,李广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勇猛的将军,其超群的勇气和武艺对军队起着强大的感召力,并且能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但是,李广却缺乏统军将领应有的军事素养和服从命令的观念,顶多是一个将才,而并非帅才。

战争离不开整体战局的统筹和协调,李广却经常发挥个人英雄主义,在景帝时期那场战役中,李广为了追击这几个匈奴“射雕者”,仅率小部分军士在外独行一昼夜,“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将领在外一天一夜与大部队丧失联系,不仅自己身陷险境,也让军队群龙无首,无法组织有效的行动,一旦遇到敌人,后果不堪设想。李广统兵,除非遇到弱族,方能成胜。若是他遇到势均力敌的敌军,或者是成倍的敌军,往往会被包围,而导致全军覆没。李广在统军生涯中,多次孤军冒进,无功而返,仅仅是运气不好吗?他统军的方略应该也是重要的原因。

四、苦战无功

郎中令石建去世了,于是皇上征召李广接替石建作郎中令(作者注:郎中令,官名。始置于秦,为九卿之一,掌宫廷侍卫。汉初沿置,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大将军卫青率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等六将军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击匈奴。与匈奴交战后,斩杀敌军数千而还。同年四月,卫青再次统率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李广作为将军随军出征。此役斩杀匈奴万余人。但前将军赵信兵败投降匈奴;右将军苏建所部全军覆没,本人独身脱还,按法当诛,赎为庶人。骠姚校尉霍去病率轻骑八百,随大将军出征,俘斩匈奴相国、当户及骑士二千余人,攻劳卓著,被封为冠军侯。较尉张骞因熟悉地形和水源,使汉军得以不受饥渴,再加上先前出使西域之功,故封博望侯。而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和李广同行,分两路走。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骑兵包围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恐惧,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快马冲击敌人。李敢独自带了几十名骑兵飞奔而去,直穿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出敌军的左右两翼而回,报告李广说:“匈奴人容易对付。”士兵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着四外,匈奴猛攻他们,箭下如雨。汉兵死亡的超过一半,汉军的箭也快用完了。李广便命令士兵把弓拉开,不要放箭,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敌人的副将,射死了几个,匈奴人渐渐松懈。恰巧天色黑了下来,军官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的神气同平常一样,更加精神振奋地指挥军队。军中士兵很佩服他的勇气。第二天,继续奋力战斗,张骞的军队也到了,匈奴军队才解围而去。汉军疲乏了,不能去追击。这时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去。按汉朝的法律,张骞耽误了预定的日期,当处死刑,出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的军功和罪责相当,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原来当年羌人在李广的地盘陇西发动叛乱,李广当时是陇西太守,职责所在,只有带兵征讨。兵书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书生看了一百遍还是纸上谈兵,李广看了就想到了兵不血刃。总之,依靠飞将军的威名加上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李广顺利地招降了八百羌族反叛者。谈判当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史记李广列传》中没有交代,从人性的角度判断,李广如果要兑现承诺,那么粮食、物资甚至官爵都是必需的。这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大汉朝的预算是有限的,而李广掌握的资源也很有限。兑现不了承诺的后果很严重,要永远解决问题李广还是想到了一个字“杀”。八百放下武器的羌人就这样被屠杀了。

司马迁记载这件事,似乎也是认同王朔的见解的,当时汉朝其实大量需要边疆少数民族补充兵员与匈奴对抗,李广这么办事不仅有损自己声誉,也不利于汉朝的边疆安抚政策。

五、自杀不辱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年老只是托辞,其实是觉得李广命运”数奇”,运气不好,怕他的晦气坏了整个漠北之战的计划。),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但汉武帝还是交代卫青,决不能让他打头阵。

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势必不能并队行进。

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至今才得到与匈奴对阵的一次机会,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当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李广调开,李广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卫青改调令,卫青不答应,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知道这是皇上的主意。所以一生气就带领自己的手下先出手,不向卫青告辞就启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卫青没能活捉单于只好收兵。卫青南行渡过沙漠,才遇到李广与赵食其的军队。李广谒见大将军后回自己军中。

卫青派长史送给李广干粮和酒,顺便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卫青要给汉武帝上书报告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现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了。”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李广否,不论老少都为之落泪。

对于李广的死,大将军卫青难辞其咎。由于间接逼死了李广这个极富人望的将领,这对卫青的名声自然是个打击。所以即使卫青立下如此大的功勋,天下人对其

“仍未有称”。

漠北决战后,李广为什么选择自杀?

1、这次漠北之战,可能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征,也是最后一次获得封侯实现人生愿望的机会,然而结果如此,李广陷入了绝望。

2、李广心高气傲,为了保持尊严,宁死不辱,正如他说的:“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3、悲愤。李广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汉武帝授意的,认为是卫青为了让公孙敖立功,故意安排他从东路出击。因为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的事,李广不可能不知道。

六、身后之祸

李广死时,他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听说父亲死讯,认为是卫青任意调离李广,因此打伤卫青。卫青隐藏了李敢的打人不法行为,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自己舅舅,李敢随从皇上去雍县,到甘泉宫打猎。霍去病找准机会把李敢射死了。霍去病当时正在显贵并且受宠,皇上就隐瞒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又过一年多,霍去病死了。李敢有个女儿是太子的侍妾,很受宠爱,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受太子宠爱,但他贪财好利,李氏家族日渐败落衰微了。

李敢的儿子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

几年后,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的小舅子。)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军覆没,余下逃散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

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李陵的失败让汉武帝震怒不已,而李陵投降的消息更是火上浇油。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在朝会上,大臣们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太史公司马迁提出异议。司马迁认为李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奋勇作战,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司马迁看来李陵并不是真的投降,而是在寻找时机重新报效汉朝。司马迁的发言,犯了汉武帝的逆鳞。于是,汉武帝将司马迁逮捕入狱,最后处以腐刑。

后来证明,为匈奴人练兵的并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李绪的汉奸。汉武帝不冷静的行为,断了李陵最后的归汉之路。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人士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都以此为耻辱。李陵的后人在匈奴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了黠戛斯部族,而他们又成了今天柯尔克孜族的先民。

后世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追李广李敢为先祖。

七、李广难封

李广戎马一生,最后以自杀谢幕,给后世留下了几多唏嘘感叹。经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历史笔法和文学笔法的刻画,更赋予了一定的理想色彩和悲情色彩,这一单纯的历史形象在历代文士的寄托中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悲情精神的象征。太史公评价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史记 李将军列传》)

后世也有许多人从司马迁的观点出发同情和追忆李广。初唐才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为飞将军不能封候而感慨,并且让“李广难封”千百年来成了遭遇不公正待遇的代名词了。高适在《燕歌行并序》中写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感慨自己没有遇到像李广一样身先士卒、体恤将士的将军。南宋词人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写下《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曰:“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可以看到,同情的声音都是来自作者和李广境遇相似而发的感慨。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也是与二人命运相似,感同身受有关,历史学家也是人,立场带有主观色彩也在所难免,他对于悲情人物,多有同情之心。但其实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现在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司马迁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朝廷中担任郎中,而这一年担任郎中令的正是李广之子李敢,因此司马迁不仅与李广感同身受,还是李广之子的下级,这两层关系加起来,司马迁难免对李广有所偏颇。

但也有一些比较中肯或尖刻的声音。比如明末黄淳耀就曾经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然轻暴易敌,可以属人,难以专将。世主者苟能因其材而任之,使奋励气节,霆击鸷搏,则前无坚敌,而功烈可期矣。汉武皆乖其所任,二人者终偾蹶而不济,身辱名败,可不惜哉!” 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知道李广的能耐是司马迁写的书中了解的,就是卫青和霍去病战功累累但是司马迁很少歌颂他们,反而没有多少战功的李广被他写的非常神奇。

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从历史史实角度上,需要客观冷静地评价李广作为汉代将军的功与过,还原真实的李广,从内因外因多方面分析,才能找到李广终生难以封侯的原因。

1、李广对文帝景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对匈作战的模式没能快速做出调整,适应能力欠缺,造成战果不大。从高祖到景帝,西汉王朝由于找不到对付匈奴骑兵的作战方式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战略上以被动防御为主,而武帝时已经能够用骑兵部队发动多次对匈奴大规模作战,并且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然而李广却没有采取这种战术,我们看李广指挥的几次战役,都是在发挥自己的骑射本领,或者率领军队与匈奴军队互射,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损兵折将也是很自然的了,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全军覆没。

2、李广在作战中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缺乏大局观,只有匹夫之勇而无将帅之才。李广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圆满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匹夫之勇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在最后一次漠北大战中,被安排到右路后就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

3、李广治军仅靠个人魅力,而无治军之法,军纪涣散。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

4、李广对战场嗅觉不灵敏并且战前准备不充分,缺乏统军将帅应有的素质。唐朝诗人王维的《老将行》中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认为李广战场无功是因为命运“数奇”,运气不好所致,古代占法以偶为吉,奇为凶。我觉得这是一种托词和借口,根本原因还是李广军事能力和战略战术的缺乏。李广几次出征,三次无功而返,两次遇到匈奴主力,却被打败。而同样出征的霍去病,战场嗅觉和判断能力就比李广强得多,每次都能够精准的找到匈奴的主力和老巢并全歼而战功赫赫,这仅仅是运气吗?不是!这是一个将帅综合实力的体现。电视剧《汉武大帝》曾经有这样一个细节:霍去病出征河西走前,汉武帝为他饯行,在检阅他的军队时,他发现霍去病军队里有不少匈奴人,这些人携带的武器装备也与旁人不同。霍去病解释说汉军以前没有出征过河西走廊,对那里的地形和风土人情都不了解,别的不说,连哪里有水草都不知道,所认他需要向导。正好汉匈开战后,有不少匈奴人投降了汉朝或被汉军俘虏,他们正好可以作为我的向导。事实上霍去病能精准定位,打击匈奴,肯定有匈奴降人作向导。霍玄病两次出征河西,都让匈奴猝不及防,一再惨败。要知道,要在人生地不熟的茫茫大戈壁和草原中搜寻到敌军的主力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不要说可能会找不到水源,或着中埋伏了。反观李广,出征前准备不足,几次失败,打得都是猝不及防的遭遇战,即使在他一生中最后一战的漠北之战中,他还因为没有向导而迷路。明人王夫之评李广,曰: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可谓一语中的。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霍去病的成功,李广的失败绝非偶然。李广因为失败次数太多,连汉武帝都觉得他晦气很重,命运不好,以至于漠北之战不让他打前锋,怕他坏了整个战略部署。

5、李广政治敏感度差。平灭七国之乱时,私自接受梁孝王刘武的绶印,从而失去了景帝、武帝的信任。

6、性格缺陷,遇事意气用事,心胸狭窄,肚量不够。李广在最后一次漠北大战被调至右路,意气之下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事件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他人。偏执的性格决定了乖舛的命运。

7、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8、军功不够。有研究管理学的学者说,跟汉朝的考核制度有关。据考证,汉朝封侯的标准是按照斩首匈奴的数量,也就是按人头的数量封侯。奖勤罚懒,多劳多得,这样的考核其实是因袭了秦朝的制度。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遇敌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以上每一个因素都不是个体孤立的。然而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导致了一个最终的结果:李广难以封侯。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也很难将他视作一个合格的将领,因此李广至死难封。

无疑,李广的人生是悲剧的。虽然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但庆幸的是,《史记》让历史铭记了这位把一生献给沙场的悲情英雄,虽死而犹生。我想若有来世,李广必会再次横刀立马,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正如王昌龄《出塞》中写道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1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96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4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8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3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5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