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街头经常传来敲梆子的声音,和着高亢的嗓音:换豆腐来!
现在,豆腐到处能买到,但缺少小时候的味道。听闻胶东龙泉镇马家都村现在还有纯粹的传统手工豆腐,当地人叫“马尾豆腐”。当地有句俗话:马尾提豆腐———提不得,意思是豆腐用马尾提不起来,敢叫这名字,就要看看是不是名副其实。
来到该村,找到专做马尾豆腐的苗丰光家,讲明来意,人家也不保守,让我观看了完整的整个马尾豆腐的做法流程。老庙五十多岁,手艺传承他父亲,自己已经做了二十多年豆腐。
老苗在热气腾腾的豆腐坊里忙碌着,一粒粒泡好的黄豆正在慢慢的发生着形体上的转变。
老苗边忙,边介绍说马尾豆腐要巧用水、巧撒面、巧使盐、巧点卤、巧加压。按照这个方法,一斤黄豆能出三斤豆腐。马尾豆腐也因此又被称为“五巧”豆腐。
一巧用水,磨豆子时多用水,石磨磨豆子时少用水,可以减半,保证豆子磨得细;薄浆(即用开水破豆粕)时多用水,不管是机器还是石磨磨出的豆粕,薄浆时,十八斤大豆一律加一百四十斤,保证把豆汁基本挤净。
二巧使一把面。薄好豆浆前使一把白面粉,搅在浆内,保证豆腐既鲜嫩滑溜,又抗煮耐炒。
三巧使一捧盐。在缸里闷浆前,先在缸底撒一捧盐,一般十八斤大豆的豆浆撒八两食盐。这样做出的豆腐吃起来有爽口、清香、纯净的感觉。
四巧使卤水。十八斤大豆的豆浆点五两卤水,分五次点完。煮好的豆浆装到缸里,等温度降到摄氏八十五度时开始点卤水,以后每降十度点一次。温度降到摄氏四十度时方可压豆腐。
五巧压豆腐。要快压、狠压。豆腐脑的温度要保持在摄氏三十五度左右,压力不能低于一百斤,以保证成块快、含水少。
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弹性强、韧性大,抗煮耐炒,而且质地细嫩、口味爽口。
边说边行云流水一般流畅忙碌着,繁多的工序在他手下,显得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仿佛做的是豆腐,但是诉说的是自己人生的故事。
豆腐做好了,揭开包布,验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切下一块半斤重的豆腐,现在没有马尾巴,找来一根线代替,从底下向上,就提了起来!提了起来!提了起来!
拿起一块豆腐品尝,马上出现了小时候的味道!生活的美好就是这样简单。而且验证了老苗的话果不其然。
除了佩服再无他话!我们身边有这样多的充满工匠精神的普通人等我们去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