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泓水之战
宋襄公被释放回国,理想被现实重创,然而他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争霸理想。被强大的楚国涮了一把,他倒也能忍,但他不能忍受邻居郑国对楚国趋炎附势,堂堂华夏屈从于蛮夷。
于是在公元前638年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能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
十一月初一日,泓水。宋军已经在北岸排成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司马固献策说:“敌众我寡,趁楚军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请君王下令攻击他们,此之谓半渡而击,可获成功。”宋襄公很淡定地说:“不行。”
楚军渡过河以后还没有排开阵势,司马固又来献策:“我们可以趁楚军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攻击”宋襄公云淡风轻地回复说:“还不行。”
等楚军摆开阵势,宋襄公才下令攻击,双方进行公平决战。结果,数量处于劣势的宋军被打得大败。刀枪无眼啊,在撤退的过程中,一支冷箭深深地插入了宋襄公的大腿内侧,护卫他的亲军也被楚人全部歼灭。
楚强宋弱,打了败仗本无可厚非。胜败乃兵家常事,本不足为奇。但宋国人很不理解宋襄公在战争中的举止,纷纷责怪他。宋襄公只得将自己的作战原则公之于众。
他说:“君子不两次伤害敌人,不擒捉头发花白的敌人。古代的作战,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裔,不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这是我做人的底线。”
公子目夷长叹一声,说道:“君上您把做人的原则和作战的原则混为一谈了!我们强大的敌人,由于地形狭隘而没有摆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把他们拦截而攻击,有何不可?即使那样,恐怕还不能取胜呢!”
公子目夷意犹未尽,接着道:“现在强大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老头子,捉了也不能放,管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明耻教战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杀敌人。敌人受伤而未死,为什么不可以再次打击他一次?如果爱惜敌人伤员而不再打击,就应该一开始就不伤害他;爱惜那些头发花白的人,就不如向他们投降。军队,由于有利才加以使用;战鼓雷鸣,是用声音来激励士气。有利而使用,在狭路攻击是可以的;鼓声大作鼓舞了士气,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君上,您的仁爱之心有些过度了!”一席话令宋襄公低头不语,感觉腿部的箭伤更加疼痛了!
不久,晋公子重耳逃亡路过宋国,宋襄公以敏锐的眼光感觉到重耳是一只潜力股,交好晋国方可对付楚国。他强忍伤痛,接见了公子重耳,并赠送给他八十匹马的厚礼。
次年,即公元前637年夏,饱受伤痛疾病困扰的宋襄公去世,最终没有完成称霸大业!
7.盖棺论难定
即使按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来衡量宋襄公,我觉得也差不多:有理想——宋襄公不但有理想,而且是称霸中原,恢复殷商荣耀的大理想;有道德——宋襄公按照殷商和周礼的最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推位让贤,不趁人之危,公平决战;有文化和有纪律更是不必举例了。
但问题是他败了,而且败的非常惨,理想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大部分人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你失败了,你就是迂腐,你就是蠢猪。
只有极少数人类似项羽,因为有过最大的功劳又加上文学的渲染,方可被后人当作虽败犹荣的大英雄。而宋襄公没有项羽一样的不世之功,他一步一步走向更大的失败,落得个被后人奚落的下场也就在所难免了!
笔者认为,宋襄公的失败不在于他实行仁义之举,而是他生不逢时,生错了时代。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疲弱的小国,其实力不能望齐国楚国晋国的项背,不负殷商的实力。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已实属不易,试图称霸,无异于痴人说梦。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步子迈得大,难免扯着蛋。
其次,春秋是一个不断击穿西周道德底线的时代,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宋襄公视礼制和道德为自己的生命线,坚决不越雷池一步,如果做一个谦谦君子,自然可以与孔丘颜回同列。但是如果想做一位霸主,狂刷道德感是不足取的。对于霸主而言,道德只能拿来做幌子,争霸的铁律是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再者,坚守理想是可贵的,但是一条道跑到黑就属于固执。宋襄公多次试验以德服人,以仁义圈粉丝的策略。圈了半天,连小弟都快跑光了,他丝毫没有调整目标修改理想的想法,悲剧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在春秋的历史上,宋襄公是一个独特的范本,他的一生诠释了战乱年代道德被谋略挑落马下的无情现实。现在你还觉得宋襄公很蠢吗?反正我不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