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前阵子俞敏洪关于女性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言论,掀起一番骂战,成功得罪了全中国的女性。过了几天,D&G设计师的一番言论,成功得罪了全中国所有人。人固然有言论自由,但有一种行为,很不讨人喜欢。就是你的言论里把自己置身事外,全都是评论别人,指责别人。而当我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评价,也是不讨喜的。
本篇为「如何从日常沟通中改善关系」的第2篇,这一期,我们结合《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学习如何在日常沟通中改善关系。第一步,就是从不再轻易评价别人开始。
一、混淆观察和评价的言论,往往给人的是一种伤害。
“你怎么那么懒,总是不写作业!”
“哼~我不要你管!”
——孩子摔门而去。
“你从来就没有爱过我!”
“我怎么就从来没有爱过你呢!”
——两人被引爆大吵一顿。
上司:“这里有错别字,最近工作好像不是很上心哦,你怎么啦?”
李可:“我......”说着满眼泪光,低声抽泣。
——上司崩溃,心想~不至于吧~
上面的情景,是不是有点熟悉呢?
本来说话人也没有太多指责的意味,为什么听的人反应这么大呢?
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说话人混淆了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特别是负面的评价,让听的人感觉难受。
孩子知道自己这周因为贪玩,确实有3天没写作业。可是被妈妈说成:这是懒,总是不写作业。本来功课没完成,孩子就有点小郁闷了,感觉到妈妈的批评,就更加不开心,直接不理妈妈,把自己锁房间生闷气去了。
这里面,「一周有3天没有写作业」是妈妈对所发生事情的观察,「懒,总是」是评价。小孩子的感受最直观,感受到妈妈的责备,更不想写作业了。
同理,女生让男友很懵逼的一句话:「你从来就没有爱过我」。这句话里,「男生做错了某件事」是女生的观察,「从来没有」是评价。这个时候男生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我怎么就从来没有爱过你呢!”于是两人大吵一架。
工作上,李可加班通宵,好不容易完成了上司布置的报告。结果有一两处地方没注意有错别字,被上司发现了。上司其实也没多不满意,只是稍微说了一句:「这里有错别字,最近工作好像不是很上心哦,你怎么啦?」
李可想起自己昨晚通宵达旦,各种查资料,各种做表格,这还不叫上心吗?「有错别字」是观察,「工作不上心」是评论。李可感觉上司没有看到自己通宵赶报告的那份“上心”,却拿那两个错别字来说事,心里面充满了委屈,也就哭了出来。
如果你是上面例子中被说的那个人,你会不会觉得很受伤?当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你会不会倾向于感受到:这是一种批评,偏离事实的批评,想要反驳对方呢?
二、区分观察和评价,利益你我他
为什么很多时候,对他人的评价就是会不知不觉,脱口而出呢,那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懂得区分观察和评价。
这是我们的社会文化里面,一直不被鼓励的部分,一直被忽略的部分。不是我们故意这么做的,而是我们本来就不太懂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下面的几组话,你觉得那个是表达观察呢?
1
A,你饮食这么不规律,身体很容易出问题的。
B,你连续几天不吃午饭了,我很担心你的身体。
2
A,隔壁组的姑娘长得真丑。
B,隔壁组的姑娘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3
A,你很少陪我。
B,这周我约了你3次,你都推掉。
4
A,他业绩很差劲。
B,他连续三个月业绩不达标了。
我不能说你对还是我对,因为这也是一种评价,但如果你觉得B是观察,那我们的意见一致。这也是表达一种观察。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老王迟到
老王因为一些原因,一周迟到了三次。
主管也没有太责备的意思,就善意地提醒了一句:
老王啊,这周怎么总是迟到啦,要有点时间观念哦。
请问这是观察还是评价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评价。“三次”等于“总是”,“迟到三次”等于“没有时间观念”。这些是主管心里的标尺,用这个去评判下属。
老王也知道主管没有恶意,可听了浑身都不舒服,自己去年可是拿过全勤奖的,于是跟主管解释是因为要带儿子看病才迟到的,获得了主管的理解。避免了被认为是一个“总是迟到”,“没有时间观念”的员工。
如果这位主管真想表现关心下属的话,可能下面的表达会更好:
老王,这个月我看到你迟到三次了哦,我有点担心,是发生什么了吗?
这样说的话老王听了肯定好受一些,还能感受到主管的关心,更好地投入工作。
所以,表达你的观察,而不是评价,大家都会舒心一些。
三、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们很难猜到,你所观察到的别人目前呈现的状态,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原因,所以也不好擅自加上自己的东西去评价别人。
实际上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调查背后有什么原因,所以表达观察是最稳妥的做法,避免了误解,尴尬,冲突,关系的恶化。
难怪一位印度哲学家会说: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了,这样不是会给人感觉很有距离感,很冰冷吗?
是会有这样的感觉的,可是,平常与人的沟通,区分观察和评价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做的是,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由于篇幅的原因,下篇文章再展开,等不及的童鞋,可以去翻看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里面有更加详细的理论支持和案例。
最后,鲁思•贝本梅尔(Ruth Bebermeyer)为此还写了一首诗歌,写得很美,分享给大家。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
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
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他的行为
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
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
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的事情
与你不一样
......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的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
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往期回顾:
「如何从日常沟通中改善关系」第1篇:
-END-
-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