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黎
小学二年级,作文要求100-250字。
路爻是我钢琴班的小孩,一年前于姐带她到琴房练琴,我们就这样不期而遇了。
接触得越久,我就越发现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一些“问题”。比如,她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用形容词居多,动词反倒是少的。
举个例子。我最常问的是上堂课的作业还记得吗?一般小孩要么不出声,只是点头摇头,要么会回答是或否。而路爻的回答是:红的。
红的,是什么?书本的颜色?可《哈农》和《拜厄》都说是红色的啊!这根本不像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的回答,倒像是幼儿园的小娃娃了。
如此情况其实还有很多。
直到有一天我问于姐,孩子在学校上作文课吗?于姐说,作文课倒是有,但是自己家孩子的成绩一直都不理想。
老师要求每篇文章100到250字,可孩子每次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结果就是自家宝宝的名字总会荣登“名人榜”,而她也不得不给孩子报了补习班。
原来小孩子只会写日记……吗?
“补习班讲什么?”我很好奇。
“好词好句,背古诗,背课文……”
于姐说得激动,眼睛里也闪烁着学有所成光彩。而我则稍稍有些愣神。突然,于姐抓过我的胳膊晃了晃:“她们老师还要求孩子每天记日记呢,多好啊!”
写日记?我更好奇了。为什么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几年的时光里,写日记练笔这种“妙招”就像是约定俗成一样,从来没人怀疑过,甚至每一位老师都一力推荐它!
可是还没等我问,热情的于姐就率先打开了话匣子:“她们老师说,小孩子除了日记别的什么都写不出来的。记日记是唯一能练笔的方式,也是唯一能把一句话变成一篇文章的训练方法。”说完她还自作聪明地补一句:“就像弹《哈农》一样。”
“和我的教学方法正相反。”我毫不客气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留下于姐一脸错愕。我想她的错愕来自三个方面:
- 我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 我不仅是钢琴老师还是作文老师
- 我反对在职教师的教学方法
而我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固定的格式只能练就固定的思维,从而扼杀创作的灵魂。我不相信一个9岁的学生除了日记,真的什么都写不出来。
于是,我单方面地和她打了个赌:路爻在我这学作文,期末考试的时候会比她作文班所有小孩写得都好。
买菜,一
第一次给小孩上课,我让她把自己分数最好的文章拿出来,想看看她到底是什么水平。于是她给了我下面这篇文章。
《买菜》
作者:路爻
今天,我和妈妈去买菜,我们买了很多菜,没买我的菜。我问妈妈喜欢什么,妈妈说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如果文字有生命,那这一段肯定要被收入ICU了:
- 营养不良(篇幅不到位)
- 四肢不全(内容不充实)
- 大脑萎缩(逻辑不清楚)
- 心脏衰竭(核心不突出)
修改方案如下:
- 扩充句子成分(形容词副词的添加)
- 添加隐藏剧情(说出心里的话)
- 启用逻辑词汇(但是表转折所以表因果)
- 强调主次对比(隐藏剧情详略得当)
三天后复课,这篇作文有了新的面貌:
《买菜》
作者:路爻
今天,晴,我和妈妈上街买菜。
我们买了很多茄子、豆角、菠菜。茄子买给爸爸,豆角买给小妹,菠菜买给全家,但是没买我要的菜。
后来我发现妈妈也没点菜,所以我问妈妈:“你喜欢吃什么啊?”妈妈说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她说的是不是真的。
这篇文章是路爻的第一次修改,较初稿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至少在逻辑方面不那么令人费解了。然而在美学上,这篇文章依旧不够完美,于是我开出了下面的药方:
- 增加对过程的描写,淡化对结果的阐述
- 运用比喻修辞找到事物间的相似点
- 把为什么变成是什么
总结起来就是:说清楚买菜途中的所见所闻,说清楚食品的可爱之处,说清楚买它们的原因。
买菜,二
在我的引导下,路爻做了第二次修改。
《买菜》
作者:路爻
今天是个大晴天,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我们走着去的,路边的景色可漂亮了!菠菜像草坪,胡萝卜像橘子,大白菜像脸蛋儿……
妈妈买了茄子要做茄盒,妈妈买了豆角要做豆角,妈妈买了菠菜要做菠菜汤。可是我想让妈妈买胡萝卜她不同意,因为胡萝卜太贵了。
我问妈妈:“你喜欢吃什么啊?”妈妈说:“我什么都不喜欢吃。”我不信,妈妈一定是在骗人,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喜欢呢?我就喜欢吃胡萝卜啊!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批评妈妈说:“撒谎的妈妈不是好孩子!”妈妈笑着摸摸我的头,可是为什么要笑呢?
这篇文章较上一篇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如果和最初的比起来甚至不敢相信出自一人之手,这就是修辞的妙处。
在成人的作品中,比喻拟人这样的修辞手法用处不多,但是在孩子的视野中,想把文章写得精彩,写比喻句是不可或缺的小妙招。
买菜,三
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篇文章还是有硬伤。
比如“路边的景色漂亮”菠菜有什么关系呢?胡萝卜为什么会像橘子呢?如果忽略这些细节,文章就会有逻辑不通的情况。所以在我的要求下,路爻做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修改。
《买菜》
作者:路爻
今天是个大晴天,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我们一路走过去,路边的景色可漂亮了!春天刚刚到,小草发了芽,小树换绿装,只有小花还在睡懒觉呐!
到了菜市场,吃什么好呢?菠菜绿油油的,看上去像秋天的草坪;胡萝卜金灿灿的,看上去像树上的橘子;大白菜水灵灵的,看上去像洋娃娃的脸蛋儿……
爸爸喜欢吃茄子,妈妈买了茄子要做茄盒给爸爸吃;妹妹喜欢吃豆角,妈妈买了豆角做给妹妹吃;我喜欢吃胡萝卜,妈妈没有买,因为胡萝卜太贵了。可是妈妈买了菠菜,要做菠菜汤给全家吃。
我问妈妈:“你喜欢吃什么啊?”妈妈说:“我什么都不喜欢吃。”我不信,妈妈一定是在骗人,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喜欢呢?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批评她说:“撒谎的妈妈不是好孩子!”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还摸了摸我的头。妈妈为什么要笑呢,难道妈妈不知道我在批评她吗?
好文都是改出来的
一个月的时间,两个人,三次修改,四种修辞手法。于姐说,她想把这篇文章投给杂志社,我同意了。
一个九岁的孩子有多大能力?她会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努力得到师长的表扬,会拥有在在成人眼里不足一提的想法,也会画出最美的图画。
小孩从来就不是白纸,他们的思想需要被尊重,他们的渴望需要被理解,他们的good idea需要被赞同。她们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笼子里的试验品——一个养不好,再养下一个。
我问于姐,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作文班有什么特别的课程吗?于姐说,自从把小孩交给我,她就没再去那个作文班了。
原来,如此。
那个作文班有没有优点?有。好词好句的积累、唐诗宋词的背诵都是它的优势 但如果只是积累和背诵,不讲述如何运用这些素材,就会发生词语堆砌、素材滥用的情况。那样的文章可读性实在是小得可怜。
而且,那个自认为小孩子只能写日记的教学方法,真的太埋没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