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模感的学习笔记:
1,
别人在做什么?
一些酒店为控制成本,在房间里摆上类似“希望您循环使用毛巾,为地球减负”的环保标语。
这样的标语,的确能促使很多客人在住店期间至少重复使用一次毛巾。
事实上还有更有效的方法,很简单,将提示卡片换成描述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如:
住店期间,大部分宾客曾经不止一次地重复使用毛巾,为地球减负。
最终,重复使用毛巾的人数比纯环保信息多出26%。
进一步,将提示卡片写得更加具体,如:
以前住在这个房间的大多数客人在住店期间至少重复使用一次毛巾,为地球减负。
结果,重复使用毛巾的客人增加了33%。
2,
强大的社会认同,促使人们更容易做出目标行为。
使用“社会认同”做营销的案例比比皆是。
亚马逊会显示“买这本书的人同样也买了那一本书”。
3,
套路虽然简单,要想影响行为变化,在营销策略上就要更多地与行为相关。
比如,环保信息、酒店住店客人行为、具体房间的住店客人行为所引发的结果有差异。
4,
还要注意,“社会认同”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不停地强调他人在做什么,或者他人不做什么,只会让人们做出相反的行为。
比如,如果你收到一条短信称“只有12%的家庭购买了地震险。
然而,在未来的20年里,你的房子受到地震影响的概率高达60%”。
相信你也不会买地震险。
虽然发生地震的概率高达60%,但是不到12%的人会购买。
这条短信强调的“社会规范”是只有12%的人,相当于是强调“社会规范”是没有保险。
那么,怎么能促发人们去买地震险呢?
当然这其中还受到了乐观偏见的影响。
乐观偏见指的是人们对未来过于乐观。
5,
社会认同效应并不需要明确的统计数据来支持,含糊的暗示就可以了。
6,
结论:
大家都在喝可口可乐,大家都在喝茅台……
大家不可能都是傻逼,跟风是安全的。
表达出规模感,已经成功了一半。
中国人天然的喜欢并认同宏大叙事。
7,
对抗人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人性。
8,
心理学有一个系列位置效应。
比如,我们背单词的时候最容易记住结尾的单词,也比较容易记住开头的单词,最难记住的是中间部分的单词。
成为投标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公司,
或者成为广告时段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广告是有好处的。
9,
对认知比较有挑战的任务,你最好能够第一个出场。
对于参与度不是特别高的活动,最后一个出场可能反而会成为第一。
10,
在系列位置效应的基础上,还有强势结尾”理论。
强势结尾:
最后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整体,
不管是交响乐的最后一个乐章,
电影扣人心弦的结局,
销售人员的最后一场介绍,
还是医疗程序的最后一步,
都是如此。
最新获取的信息会鸠占鹊巢,
取代以前的信息。
11,
启示是:
无论做什么,
最后一步一定要做好。
如何跟别人道别,
比如何欢迎他们更重要。
12,
是现在拿到50元,
还是一年之后拿100元?
几乎四分之三的人会选择立即拿50元。
这就是“双曲贴现”理论:
人们宁愿接受眼前金额较小的酬劳,
也不要未来金额较大的报酬。
但是,测试变成:
是选择一个月之后获得50元,
还是一年零一个月之后获得100元?
结果逆转:
大多数人说他们宁愿选择100元,
而不是50元。
13,
其实,上述两个测试的时间间隔并没有变,
都是12个月。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差?
时间对选择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
解释水平理论阐明了时间对选择的影响。
解释水平理论以目前的“心理距离”,
即现在的自我作为参考点,
将思维分类成抽象和具体两种。
未来就是抽象的,当下就是具体的。
我们思考未来的方式与思考现在的方式完全不同。
让别人同意做一件事情,
可以给他一个遥远的结果。
但是,要让别人做一件事情,
就应该给他一个近期的结果。
所以找人办事,
这件事情一定要能够达到短期的目标。
14,
双曲贴现之后,还有时间贴现理论。
时间贴现:
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现象。
人们偏好尽快获得报酬,事件的主观价值随着距它发生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了。
如“双曲贴现”那个例子,人们偏好现在就拿到手的50元,而不要一年后的100元,因为一年后的时间太长而导致100元的价值下降。
15,
时间贴现和双曲贴现表明,
未来的价值低于现在。
16,
那么,
如果产品现在没什么用,
或是无法带来即时回报,
作为一名营销人该怎么做?
对抗人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人性。
研究人员给每个参与者拍摄了一张脸部照片,
并利用技术将面部修改为他们70岁的样子。
随后,让参与者与70岁的“自己”互动。
结果,参与者更多地选择在未来获得大额资金,
而不是现在获取较小的资金。
这个案例使用的方法就是,
有效地将未来概念化具体化,
可以改变“时间贴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