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小学教室墙上“有志者,事竟成”几个大字,这也是小时候父母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的,人一定要有志向。那时常被问起,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清晰的记得,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梦想就是想做个宇航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很少向人提及我的梦想是做个宇航员,慢慢地也就忘了儿时的梦想和志向。回到日常,我更多的注意力,往往在解决日常事务以及阶段性的目标达成上,自我意识层面常常是短期目标高于一切,渐渐的我也成为一个十足的功利主义者。
至于志向、梦想、信念、信仰,那都是非常“虚”的东西,不再被人问起,也很少被我想起。
后来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使命、志向、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一次次被身边的同学、老师、书籍告知,人不仅要脚踏实地,也要志存高远。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一次次立下志向。在立志的时,我内心坚定:自己就是要成为那样的人,那一刻我内心澎湃,充满力量。而回归生活工作等日常,琐事便再次将我拖回“现实”。
如果没有每天的反思和经典阅读,每天的工作生活,看起来的确和志向没有半毛钱关系,而身边的人与大环境,也在暗示我在生活中去谈人生志向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羞于与人提及我立下的志向。
经过许久,我才发现不是志向可笑,而是志向也好、使命感也好、信仰也好,本来就是个人的事,满世界吆喝志向,在早期的确是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那不是关键要素。
现实生活,抽象思维需以具象事物为载体的,生活中的言语、行为、思想无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常常听说的“以行见知”就是这个道理。而想要变成自己心中的样子,应该是通过个人知见来改变行为呢?还是通过行为上的刻意练习,来改变知见呢?
这似乎又回到了昨天那个“行入”还是“理入”的话题。
目前我面临两个问题:
1,个人志向或信仰不那么坚定,甚至较为淡薄,志向对潜意识的渗透不够,导致其难以融入到日常生活工作。
2,日常思想意识,以利益和欲望为主导的关注焦点,主导着我的行为及注意力走向。
为了将“志向、信念、使命,意义”等这些特别抽象、特别虚的东西与生活、工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我需要更多的刻意练习,事实证明,刻意练习的确可以带来见识和智慧提升。
而如果我张口闭口,就是那些高大上词汇,就像我说立志“成为圣贤”一样,这在旁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柴米油盐、孩子作业、家庭琐事、顾客投诉你都没解决,说要成为圣贤,要么就是被人洗脑了,要么就是脑子被门夹了。
也正是在这些具体的事上,反复的自我否定的矛盾中,我再次反思,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他人如何评价,遭遇什么挫折,自己的方向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做事的过程,来完成心性和灵魂的磨砺,这是我的志向,也是活着的唯一目的和意义。而具体的人、事、物只是修行自身的一个手段。我们既要利用它,也要享受其中,要不然成天把“成长,炼心,志向”等挂在嘴上,那是一件苦逼且让人提不起来兴趣的事。
有些事,心里那么想就可以了,不必说出来,但不说出来可以,必须要会演。必须随时自我暗示:我就是释迦摩尼、我就是孔子、我就是圣人,我就是稻盛和夫。都是人,他们既然可以那么牛逼,我也可以。正是这种自我暗示,慢慢让我变成了一个演员,因为演技太差,常常和剧本对不上,会让人觉得不接地气、不真实、虚伪,甚至让人觉得这小子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这就像一个学习钢琴的孩子,必须是以伟大的音乐家作为学习目标,才能在内心激发出无穷的自驱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功夫不到时,弹的曲目常常让人听起来很难过也属正常。
作为自己人生舞台上唯一的演员,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既是导演、也是演员、也是观众。我的剧,我说了算。要想这出戏更出彩,必须全身心投入其中,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渐渐地,我也就成为了那个我想成为的人。
你心中的那个人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