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机会跑几场“心理马拉松”?

最近马拉松热越来越热。

因为高中班主任的缘故,我参观过一场贵阳国际马拉松赛,也和他的一些赛友们吃过饭。班主任已经临近退休,他的伙伴们有二十多岁的,三四十岁的,还有不少是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多岁的;他以这样的“高龄”,不仅完胜上海、无锡、杭州、贵阳、厦门等多场国内马拉松全程,后来逐渐淡出马拉松,挑战越野,包括参加了2016香港百公里越野全程。一次活动获取至少一枚金色或银色的奖牌,他们的奖牌已经有了一大堆,闪闪发亮。

虽然年纪不小,但看上去却仍旧是当年教授我们的样子:年轻帅气,充满活力,精力旺盛;除了初始时,每周至少完成二到三次十公里跑,或者长距离骑行、爬山,风雨不能阻隔。

他和他的老伙伴们经常会说一句话:这是我喜欢的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的确,在这个圈子里,很认真的一伙人就是这样的老伙伴们。我知道的年龄最大的赛手七十多岁,跑龄十多年。

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一股急迫感,老天分给每个人的时间有限,既然没有早开始,那就在人生最后有效的时间中抓紧机会充分享受这份特殊的礼物。

然而,即使正当青壮年,愿意费神费力去跑马拉松的人毕竟不多。

如果仔细算计,这里面需要投入的东西真的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可能还有家庭的和睦、事业的冲突、身体的潜在危险等等,甚至包括突发性猝死。收获呢,团队氛围、友谊、爱好、身体强健、心理毅力、自我满足愉快感等;作为普通选手,经济上的收获几乎没有。

即使真的跑起来,愉快的感觉会冲刷一切阻碍,但是作为一名普通人,事前只要拿出一小部分脑细胞想想需要面临的付出就会头晕。因而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也根本没有想到参加这项活动;而等真想参加时,廉颇老矣!

此时,总有点悲壮的感觉,他们是一批值得尊重的老英雄。

而如果把马拉松改成“心理马拉松”怎样?

好多年来,励志的故事都能吸引到一批人。比如说“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离婚了,抑郁了…,却成了最大的赢家”等等。一个故事一段不一样的人生路。

不同人生路中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当中遇到的困境、体验到的心境、需要克服的障碍、最终莫大的收获与喜悦是共通的。

每一个真正成事的人,都有一个故事可以讲,而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当中千转百回、跌宕起伏,与马拉松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特别考验心理的马拉松。

我比较喜欢马云的“跑马”经历。

从马云的故事我们知道,跑马在于敢跑,一心一意拼命跑,会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