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拉松热越来越热。
因为高中班主任的缘故,我参观过一场贵阳国际马拉松赛,也和他的一些赛友们吃过饭。班主任已经临近退休,他的伙伴们有二十多岁的,三四十岁的,还有不少是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多岁的;他以这样的“高龄”,不仅完胜上海、无锡、杭州、贵阳、厦门等多场国内马拉松全程,后来逐渐淡出马拉松,挑战越野,包括参加了2016香港百公里越野全程。一次活动获取至少一枚金色或银色的奖牌,他们的奖牌已经有了一大堆,闪闪发亮。
虽然年纪不小,但看上去却仍旧是当年教授我们的样子:年轻帅气,充满活力,精力旺盛;除了初始时,每周至少完成二到三次十公里跑,或者长距离骑行、爬山,风雨不能阻隔。
他和他的老伙伴们经常会说一句话:这是我喜欢的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的确,在这个圈子里,很认真的一伙人就是这样的老伙伴们。我知道的年龄最大的赛手七十多岁,跑龄十多年。
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一股急迫感,老天分给每个人的时间有限,既然没有早开始,那就在人生最后有效的时间中抓紧机会充分享受这份特殊的礼物。
然而,即使正当青壮年,愿意费神费力去跑马拉松的人毕竟不多。
如果仔细算计,这里面需要投入的东西真的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可能还有家庭的和睦、事业的冲突、身体的潜在危险等等,甚至包括突发性猝死。收获呢,团队氛围、友谊、爱好、身体强健、心理毅力、自我满足愉快感等;作为普通选手,经济上的收获几乎没有。即使真的跑起来,愉快的感觉会冲刷一切阻碍,但是作为一名普通人,事前只要拿出一小部分脑细胞想想需要面临的付出就会头晕。因而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也根本没有想到参加这项活动;而等真想参加时,廉颇老矣!
此时,总有点悲壮的感觉,他们是一批值得尊重的老英雄。
而如果把马拉松改成“心理马拉松”怎样?
好多年来,励志的故事都能吸引到一批人。比如说“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离婚了,抑郁了…,却成了最大的赢家”等等。一个故事一段不一样的人生路。
不同人生路中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当中遇到的困境、体验到的心境、需要克服的障碍、最终莫大的收获与喜悦是共通的。
每一个真正成事的人,都有一个故事可以讲,而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当中千转百回、跌宕起伏,与马拉松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特别考验心理的马拉松。
因为校友的关系,我比较喜欢马云的“心理跑马”经历。
可以说,他的“跑马”是从不抱希望、怀揣梦想开始的。
他高考三次才进杭州师范学院,第一年数学1分,第二年19分;遭遇了多次应聘不成功的“悲惨经历”。后来成了老师。1995年,偶然的机会到美国第一次看到了网络,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他注册了“中国第一个网页”,回国后就开始准备要做和网络相关的事业。
他的中国黄页网刚开始是被否认的,人家甚至认为他是骗子,1995年第一次亮相央视,编导就怀疑他“不像好人”;但是没想到1996年就挣了大钱,1997被要走参与外经贸部的企业家网页平台建设,渐渐清晰了网络贸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思路。1999年,他回杭州建立了阿里巴巴网站,正式开始网络交易平台建设,2000年获得“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投资,名声大噪,成了中国版的网络神话,很快走上了网赢快车道。
哪怕被骂作骗子,他也在街头凭着口才宣传自己的公司和盈利模式,“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而现在,马云的这场跑马有了更多的新内容。
心理跑马,压力最大的时候在初始。那时候什么东西都不被承认,自己对自己也容易没有信心,外界的否定与打压、事情不能顺利推进、自我的怀疑,加上资源不足经验缺乏,是很容易刚起步就放弃的。
而当时的马云因为看准了这块,认定网络必将有大的发展,就发疯一般的推动,同时也带动了一批人。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没有后来网络在中国兴起时他的巨大成功。
马云这一次的跑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同时也收获巨大。
马云毕竟只有一个,阿里巴巴也只有一家。能够将事情做到这么大的机缘巧合毕竟是少。然而,每个人人生中都有几次“跑心理马拉松”完成几件大事的机会。
回头看马云,他促成这件事的关键时间是五年左右,而且当中几乎是当机立断、没有什么拖沓的。作为一般人呢,一生中能有几次“跑心马”的机会?
也许参加高考算一件,职业发展算一件,追下男女朋友也有可能。其它呢?我们心中最放不下的是什么,是否愿意为它跑一次心马?
无论成功与否,也许每次跑心马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心理触动,这又会在后面的跑马中成为新的铺垫。所有的事情都不会白白浪费,都是自我成长的一步。如果抱着这个心态,人生就是一个越野,而每个阶段会有全马、半马。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跑。